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happy time〉小遊戲大道理 親子來玩玩

2009/03/10 06:00

(鍾志泓攝)

文/柯寶絢

(鍾志泓攝)

盪鞦韆、跳格子、躲貓貓是孩子從小愛玩的遊戲。這些看似簡單的小遊戲,其實對孩子的認知、動作和前庭發展相當有幫助。

(張耀明攝)

有空多陪孩子玩、多讓他們動動身體、跑跑跳跳,不但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唷!

(楊文卿攝)

<來玩玩1>盪鞦韆 搖來盪去平衡好

盪鞦韆是孩子相當著迷的遊戲器材。尤其3~7歲的孩子正值前庭系統蓬勃發展,更需要跑跑跳跳、盪來飛去等運動來滿足身體所需要的刺激。

前庭位於內耳,可以向大腦傳達關於重力、空間、平衡與動作協調的訊息,對情緒也具有影響力。當身體慢速搖晃時,有助於穩定情緒;快速旋轉和俯衝,則會興奮神經並讓身體保持警覺。盪鞦韆速度可快可慢,既能享受俯衝的快速刺激,難過不安時坐上鞦韆輕輕搖擺,又能平撫心情,是滿足前庭系統很棒的活動。前庭刺激可依運動方向分為三類:水平、垂直和旋轉。所謂水平,指的是運動方向與地面平行的活動,譬如跑步、騎車和盪鞦韆,安全度較高也最被廣為推薦。年幼的孩子,需要爸媽站在鞦韆前方輕推膝蓋協助,一方面觀察孩子的表情,調整推動的幅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伸出手假裝抓他,孩子將覺得更有趣。等孩子逐漸熟悉之後,改站在後方輕推脊背,這對大人和小孩而言都比較安全,而且推得較高。

滿6歲的孩子逐漸掌握身體,知道怎麼動最適宜、怎樣讓身體建立最佳平衡,便能運用全身的平衡感、肌肉和本體知覺,自行將鞦韆盪高。

<也可這樣玩>人力盪鞦韆

爸媽兩人可以一個抓住孩子的胳肢窩、一個抓住雙腳(或者將孩子放在大浴巾上,各拉著浴巾兩角),讓孩子像烤乳豬一樣前後左右搖。最好跟著節奏伴唱「搖啊搖,船兒搖到外婆橋」,雲門舞蹈教室老師林怡君說這將會更有樂趣。

倘若只有一個大人,可從後方用手撐住孩子的胳肢窩,舉起左右搖晃,然後打開雙腳改成前後搖。寶貝都很喜歡這專屬於他的「人力盪鞦韆」喔!

<來玩玩2>跳房子 蹦蹦跳跳耐力強

跳房子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是跳躍,除了包括單腳、雙腳輪流跳,還得具備單腳站立數秒、向前跳躍的本事。若想將鐵盒子踢得恰到好處、不超線,身體力氣的控制和視覺協調更是不可或缺。

孩子的跳躍能力,和身體大動作發展關連較強,當肌耐力和平衡感進步到某個程度,他就能讓自己「離開地球表面」。一般而言,要強化孩子的肌力並不難,平常下樓梯走到最後一格,牽著他的雙手,鼓勵:跳!家裡彈簧床和沙發也是孩子學習跳躍的最佳夥伴。

跳躍同時屬於垂直的前庭刺激,爸媽可以觀察到:滿3歲的孩子幾乎成天蹦蹦跳跳!這是他們想滿足前庭發展的本能。只要讓孩子維持運動習慣,大腦即能獲得充足、豐富的刺激,這對於學齡前孩子的知覺動作發展相當重要。

<也可這樣玩>跳五線譜

林怡君表示,結合音樂和跳房子遊戲,也能玩出許多樂趣。

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地上黏5條線,做為Do到So五個音,然後大家一起歡唱孩子最喜歡的兒歌,並跟著旋律自由變化單腳、雙腳跳躍,跳到相對應的線上。就算孩子不會看譜,光是在線上邊唱邊跳,也會很開心。可依照孩子的跳躍能力和歌譜的音域範圍調整線寬,增加挑戰性喔!

<來玩玩3>躲貓貓 東躲西藏找自己

玩躲貓貓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物體恆存」的概念:當物體不在眼前時,孩子知道它還存在於某處。令人驚訝的是,4個月的小嬰兒就擁有這番能力!真正要玩起「你躲我找」的躲貓貓,要3歲左右才會玩。

但3歲孩子還相當自我中心,雖然他們知道要將自己藏起來,卻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揣測到底躲在哪兒別人才看不見,而且就算躲得好好地,也可能吃吃發笑露馬腳。4歲以後,他們慢慢成為躲貓貓高手,找人的功力同時大有長進,容不下人的角落,孩子不會浪費時間,有時甚至故意出聲嚇人,企圖讓躲著的人洩漏形跡。

遊戲過程中,孩子認識了身體與空間大小的關係,也開始懂得發揮身體的創意,運用各種身體姿勢、肢體造形,躲藏起來。有時候躲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孩子還會很有成就感呢!

<也可這樣玩>尋寶物

除了找人,找東西也很好玩。林怡君建議爸媽將孩子的生日禮物藏起來,告知孩子禮物的特徵,譬如顏色、形狀、大小等,限制時間讓他尋找,要找到才有喔!或者畫張藏寶圖,會比直接將禮物交到孩子手上更有趣。

<教養筆記本>動一動 發展好

原來簡單的「小遊戲」,可是蘊含著孩子身心發展的「大道理」。事實上,孩子成長發展中的困擾或問題,都是可以「預防」的,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遊戲中,被處理好的。

透過孩子喜歡的小遊戲,要主動為孩子提供「動」可能性,建立孩子每天動身體的習慣,確保孩子有足量、穩定的刺激來源,基本上,孩子的發展就不會偏離太遠。

(圖片提供/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諮詢/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林怡君老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