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寂靜疾走的溫度

2009/06/07 06:00

寂靜疾走的溫度

◎王俠軍 圖◎吳孟芸

當一切灰飛煙滅時,大地只有玻璃。

──美國玻璃藝術家Albert Young

我喜歡尋找生活的可能性,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趣味概念,植入生活物品上的聯想相當吸引我。一樣的杯子和盤子,由於改變了使用的模式或呈現的形態,而將對生活感動已然麻木的激情重新喚醒,也就是改造物品的性格,再建生活的機會和方向。

譬如人要睡在什麼樣的床上,才能寬宏大量?坐什麼樣的椅子,會看出自己的尊嚴?在什麼樣的桌子上吃飯,能有稱兄道弟的熱絡氣氛?用什麼樣的杯子喝咖啡,能喝出歷史的況味?空間裡可以放什麼樣的家具,感到空氣比較清新?用一些議題,改變功能的運作,並創造事物的新面貌,和空間裡的氣氛是有趣的活動。有人喜愛靜物畫、有人偏愛風景畫,我喜歡在功能性的探討循著生活機能自然軌跡,馳騁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

習慣性地隨時隨地構思、構圖,一直到突破的快感彌漫整張紙。尤其在夜裡畫畫,孤獨快樂、自我陶醉,一個晚上可以畫上好幾十張可能永遠不會實現的圖象,不停地以線條琢磨出腦中的思緒,構築不需太多成本的新世界。如果對照叔本華所謂的《本體論》──人類的意志,我覺得創作力是人的本質。唯有不斷將生活的冒險、感情趣味融入新形式中,藉視覺、感覺愉快的經驗,改變生活的慣性,用知覺過日子、用創意找進步。

當玻璃走上革命之途

1962年玻璃的角色不同了,Harvey Littleton六個月內小型玻璃熔解爐的研發成功而推翻五千多年的定律,大家開始玩玻璃,創造玻璃,很快MEMPHIS一干人張牙舞爪地染指了玻璃,並攻陷很大的版圖,世界已經走得那麼遠了。其實早在1937年芬蘭的Alvar Aalto藉Savoy的花器告訴我們,產業就生活角度要怎麼去玩玻璃,而捷克的Stanislav Libensky也在1957年在作品〈Head I〉,無助人頭的陰沉基調明示了心靈活動如何跳脫產業;玻璃又如何藉個人思維、勞作,更展現純粹、美感、思想的多樣可能性。於是,逐漸玻璃的創作吸引無數好奇心思的注視;1962年終於水到渠成,玻璃驚天動地地帶動了有十餘種創造手法的藝術運動──Studio Glass Movement。路是走不盡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玻璃是如此,人也是如此,豁然開朗是一顆不停地歸納生活,解構生活的心。

第一次感受激情的溫度

底特律,12月冰天雪地,堅硬冷漠而空蕩,充滿敵意,當你有所企圖時,此刻最讓人深刻體會,所謂的勢單力薄和無能為力。狹小而暖和的玻璃教室,令人遠離冷漠的壓力和現實環境的種種不安,重回了個人熱情的期盼;一遍又一遍在生疏、挫折間,淺嘗玻璃與熱度共生共榮的生態,玻璃與肢體彼此協調的節奏。

幸運地,很快找到其中規律而感受無窮的樂趣,各式各樣的技法,理論大抵有了初步的基本,吹製、鑄造、砂模、研磨、拋光,從早到晚不停演練,在熟練的過程中說服自己,安頓自己。說服自己毅然決然的選擇,是正確的,玻璃是有希望的;安頓自己技術養成非遙不可及的疑慮,玻璃是平易近人的。雖然遠離家人、朋友,在陌生國度的寒冷冬天,雖然對中年的未來仍缺乏明朗的把握,但第一次感受激情的溫度,在篤定的抉擇中快樂地上升。

等待實現的憧憬企圖

按學校規定,開頭還跟著一般的年輕同學上一些共同科目、記筆記、做作業,歷經數次溝通,校方終於為這執意要學玻璃的台灣老學生網開一面,允許選讀初級、中級、進階的所有玻璃課程。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找資料,搬一堆書問教授,否則就是窩在玻璃教室──零下十幾度的底特律。

我在建築樸質的教室內,屋外是大雪紛飛寒冷的遼闊,屋內是轟隆烈焰吞吐的熔爐,我一點一滴,追求了解玻璃的極致美感,對玻璃的憧憬企圖有許多許多等著實現。然而就是現在一個在烈火前的我嗎?有一點孤獨,也有一點寂寞,可是另一方面卻感覺到一絲的驕傲和喜悅,甚至是孤芳自賞!全台灣居然有一個這樣的人孤零零地來學玻璃,他的開始是優越還是責任?是希望還是無知?

屋外安靜大雪下著,屋內瓦斯爐音爆轟隆隆作響,我的內心卻如此寂靜,看著不對稱的火光,在老舊又具現代感的建築裡燃燒閃爍,聽著鍋爐的引爆聲、雪聲以及內心靜寂的心跳聲,面對著光也背對著光的我,有著無法形容貴族般的任性和倔強,在1987年年底的底特律冬天,慢慢忘掉第一天上課,毛髮被火舌急速吞噬的激烈痛楚和恐懼。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