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品格教育 父母先學吧

2009/07/06 06:00

圖/王孟婷

文/呂政達

圖/王孟婷

研究人類道德發展的心理學家勞倫斯‧柯伯說:關於道德品格,孩子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教他什麼是品格,他才會有想法。

曉娟的女兒興奮地跟媽媽說:「媽,王力宏可能會來我們學校喔。」媽媽說:「等等,怎麼回事?」女兒說,因為教育部正在推行有品運動,王力宏被選為「有品大使」,將來會巡迴校園宣導。「唉呀,我就可以見到偶像了。」興奮時的女兒,看起來卻一副沒品的樣子。曉娟不想澆女兒冷水,只悄悄插一句:「八字都沒一撇呢,妳不要高興的太早。」

曉娟在女兒的年紀,也迷過自己的偶像,但她從來沒有想過,偶像或知名人物會來學校跟她教品格,曉娟說:「現在時代真的不一樣了,但王力宏如果真的去我女兒的學校,我想女兒只會記得要他的簽名,不會記得他講的品格或品味話題。」

也有些國中生父母有點擔心,教育部砸下這麼一大筆經費推品格教育運動,難保將來推甄上高中時,還規定要看學生的品格、品味和品質的表現。我說,依照教育官員的思維邏輯,這是頗有可能的。

沒有錯,只要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對於孩子的品格低落都會感到憂心,也急著要用他們最擅長的教導、宣導、開導、典範學習來提昇孩子的品格,巴不得品格就是帖補品,直接餵進孩子的嘴裡。然而,一輩子都在研究人類道德發展的心理學家勞倫斯‧柯伯就如此給父母潑冷水:關於道德品格,孩子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教他什麼是品格,他才會有想法。

<專家說法>4階段發展 品格建立好

如果你確實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請記住柯伯提過的四個道德發展階段。

簡單的說,5歲左右,第一階段是事情只有好壞之分,是「標籤化、懲罰和服從」的階段。7歲左右,「好」跟「壞」是相對的,會遭到處罰的是「壞」,得到獎品的就是「好」,所以作弊只要不被抓會很「快樂」,偷東西只要不被發現,也是可以的。第三階段,「要nice,開始關心別人。」9歲左右進入第四階段,規矩、秩序、守法、父母權威的重要性躍上來,成為塑造品格與道德意識的主要力量。

9歲以後呢?教育官員關心的不就是9歲以後的品格教育嗎?別急,台灣的品格危機其實是出在於,我們從孩子小時就急著教,不留他們自行思考,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包括相當比重的大人的品格發展,一直停留在7歲。

<親子獻計>家長才該被教育

柯柏認為,要讓孩子成為會思考的品格人,父母和教育者自己要先變成「品格哲學人」(moral philosopher),懂得回應孩子拋過來的品格問題。除卻此道,找多少名人進校園、花多少預算都不會有用。

柯伯的兒子9歲時,相當關心人殺動物取肉來吃的議題,柯伯告訴兒子:「動物沒有像人那麼有價值(所以可以殺來吃)啊。」兒子反駁:「那是因為你是人,不是動物,動物自己不會思考它們有沒有價值,你是人,所以才會那樣想,人是自私的。」柯伯說,品格教育就從此刻開始,你要認真的思索這個問題就會知道,兒子才是正確的。

所以,要真的落實品格教育,其實錢要花在父母和老師的思考訓練上,品格該教育的是父母。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