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育兒寶典〉長高長胖 小腦袋也要長

2009/08/03 06:00

攝影/記者陳奕全

文/杜玉禎

攝影/記者陳奕全

從寶寶出生開始,我們就開始進行各種不同的測量,身高、體重、頭圍、體溫、脈搏、呼吸等,我們透過各種不同的指標去看孩子是不是跟上了進度,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在牆上貼了可愛新奇的身高尺,量量看他長多高了?精準的體重計量量他是不是又長胖了。

攝影/記者陳奕全

可是,孩子真的跟上了嗎?你是不是忘了看看小寶貝的腦袋有沒有跟上來?在兒童健康手冊上,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我們會去看一下孩子的一些餵食方式,視覺、聽覺的狀況,那些夠不夠呢?

<一眠大一吋>發展里程碑 可參考但非必然

事實上,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例行的身體檢查,同時也該做個最佳的心智守門員,自己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把關。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看看什麼叫做發展里程碑?

「發展里程碑」指的是大多數的孩子,在某個區段的年紀時會發展出的一組功能性的技巧,或是指特屬於某些年齡階層會出現的技巧,我們必須去強調的是「區段」和「階層」;也就是說,並不是說幾歲、幾個月就一定要出現什麼,而是容許有一段時間的個別差距存在,如果書上說:9個月大時會揮手再見,那也只是表示大約一半的孩子可以做出來,另外有一半的孩子可能正在忙著發展其他的技巧,或是正在「成熟中」;就孩子本身各方面的發展來看,也可能呈現有的部分快些,有的技巧慢一點的狀況。

功能性的技巧則可分成心智(包括語言、認知、社會--人際互動、粗動作技能、精細動作、適應能力、情緒或是外在行為表現等),以及身體方面的發展(如身高、體重、頭圍等)。如果寶寶出生後在運動、知覺、語言、認知、心理、情緒、社會適應等各方面,在一定時間內未達正常孩子的90%,就稱為發展遲緩,需要透過專業人員及家庭、社會等各方面早期介入,藉由適當的協助,讓孩子潛力得以獲得發揮。

<爸媽要細心>4項指標 觀察心理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做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麼來觀察、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呢?美國疾病防治局建議,家長可由4方面去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包括遊戲、學習、語言及行為,而這4項指標彼此間也是息息相關的。

遊戲是孩子的重要任務之一,透過遊戲,可以促進認知及動作技巧的發展,和大人或是其他孩子間的遊戲則有助於語言、社交技巧等的發展,在遊戲或是與他人互動、輪流的過程中也學會了社會規範及行為規範,知道該怎麼做,也學會了那些是大家不喜歡的行為表現。觀察孩子的遊戲方式是不是過於僵化、怪異,排斥與其他人的活動;某些技能的學習是不是特別困難,學東西的過程中怎麼去處理遇到的衝突、爭執或是挫折。

坊間有許多育兒叢書可供家長參考,但如果真的遇到對於孩子的狀況感到困擾、疑惑的狀況時,仍建議透過專業協助,包括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兒童復健科或是臨床心理師等,都是家長可以尋求的資源。(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