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 撿便宜迷思血拚想清楚

2009/11/01 06:00

<徵文大拼盤>
撿便宜迷思血拚想清楚

<徵文大拼盤>

<徵文大拼盤>
撿便宜迷思血拚想清楚

撿便宜迷思血拚想清楚

圖/swawa.com

很多人購物常常會超出預算,就是因為一到賣場看到哪個便宜就買、有特價也不想放過,但仔細想想,食品放到過期、日用品閒置,消耗品則是買愈多愈浪費……,想想你是不是反而因小而失大了呢?

〈便宜沒好貨〉

名牌鞋打一折 鞋底竟掉了

文/珍子(桃園縣)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名牌鞋特賣會中買了一雙涼鞋,試穿後覺得很合腳,質感也不錯,而且是原價的一折,當下我二話不說立刻掏腰包買下,因為實在是太划算了。第二天我迫不及待穿去學校上課,同事也誇好看。我還炫耀說是打折商品,真是物超所值。

可是當上完第二節課時,站在講台上的我覺得腳底怪怪的,心想大概是新鞋有磨合期吧,可能穿個幾天就習慣了。待下課鐘聲一響,我走下講台時,突然聽到學生一聲驚呼:「老師,你的鞋底掉在講台上了!」我低頭一看,果然鞋面和鞋底早已分家。當時真糗,我還拚命向學生解釋這是新鞋,才第一天穿呢。

班上剛好有家中是開鞋店的同學,他看了一下我的鞋子說:「老師,你這是環保鞋,而且是舊款,起碼庫存3年了,難怪你一穿就壞。」我心想真是便宜沒好貨,只好趁午休時,趕緊到學校附近的鞋店買一雙新鞋,當然這次是完全沒打折。

後來我學乖了,不再看到有拍賣就隨便掃貨。我只買真正需要的物品,因為買了一堆便宜貨,最後都沒用到的話,那才真叫浪費!

〈因小失大〉

為了省運費 花了更多冤枉錢

文/何名珊(台北市)

網路上常常會遇到賣家的促銷活動,買五盒送一盒的面膜促銷價,倒數最後一天,就急急忙忙在這天下單、訂貨和付款。滿額免運費,我常常為了想省運費,而東湊西湊達到滿額,原本只想要買ㄧ樣商品,但是為了不想多付運費,所以又多買很多。

有次,我想在拍賣網買一條護唇膏,經過我認真比價後,有一賣家最便宜,而且還有110次的買家出價購買護唇膏的紀錄。我想這賣家的商品應該不會是假貨,賣家寫出運費1-4支30元,5-8支40元,我心想買1支也是要付運費30元,不如買4支可以慢慢用。收到護唇膏後,拆開來看覺得瓶身和我以前購買過的不太一樣,聞味道怎有股化學藥品的味道,擦到嘴唇上明顯有不舒適感。還好賣家答應我可退貨,我還自掏腰包付30元郵資寄回去,為了撿便宜結果損失60元。

有過這次的經驗,當我再看到有滿額免運費時,我會衡量是否需要一次買這麼多。買東西的過程就是要讓自己買得開心,享受比價和殺價的樂趣,事後才來懊惱不該買或是買太多,傷了荷包,自己也不開心。

〈愈買愈多〉

陷入比價陷阱 家中庫存一堆

文/大眼貓(高雄市)

以前只要一接到藥妝店「今日結帳一律9折」的簡訊廣告,就會風雨無阻的直奔賣場選購特價商品,並且趁機大量買進一些店家到期出清品,導致家裡庫存貨總是堆滿一堆短效品。

直到我的存款銳減及老媽總是抱怨我家的一磚一瓦,都是我那堆用不完的保養品跟化妝品砌成地,才開始正視自己不良的購物習慣。雖然每次購物時,自己總是沉浸在貨比三家,到處比價的樂趣裡。但是結帳後的滿載而歸,非但沒有減輕平日工作壓力,只會徒增日積月累的帳單壓力。

為了使自己跳脫不良的購物習慣,我將賣場的廣告單、特價簡訊及E-MAIL廣告一律視而不見、一律刪除,養成「不看、不聽、不去、不買」的約束力。消費應該建立在需求上,不讓自己成為促銷活動的肥羊。改變撿便宜心態,增加存款數字,才是真正疼愛自己的不二法門。

〈不買不可惜〉

不需要不買 省錢才叫賺到

文/金子(台北縣)

「買一送一」、「精品全面2折起」、「限時大特賣」……,每每看到這一類字眼,身體都會不自覺的將自己帶往賣場區。

本來自認頗富聰穎的腦袋,在此刻完全失去理智,好像不買對不起自己一樣的狂掃眼前的物品,原價3680元現在折扣2折,打下來才736元,腦子裡有一個聲音一直迴盪著,「不買太可惜啦!」

到了要結帳時,金額往往高過自己所預估許多,此時我會讓自己找個地方靜下來,看看手中的商品,開始一樣一樣檢視,腦袋瓜裡開始運作認真思考一件事:「我需要?還是我想要?」

如果只是單純想要,就把商品放下,不需要的東西就算買回去也用不到,那就不是撿便宜而是浪費錢,況且一堆小金額累積起來的總額也很可怕;如果評估是有真正需要的商品,還是可以放下商品,走出賣場先在附近晃晃,思考過後,如果真的覺得非買不可再下手,這時候有一顆冷靜的腦袋還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理財方法不是撿便宜,而是省下一塊錢。

〈禍從口入〉

食物拚低價 健康價更高

文/淳子(台南市)

每次速食店打出時段特價或是買套餐加幾元就多送一塊炸雞……之類的促銷戰,相信很多人都覺得「賺到了」,但想想,吃速食會讓你有賺到的感覺嗎?只看表面的價格戰卻忘了真正對身體的影響,你真的賺到了嗎?

雖然不斷有報導指稱速食產品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前陣子炸油的風波,但近來似乎大家又開始遺忘,業者促銷戰也開始猛推,吃得多不表示賺得多吧?

其實,在所有的商品促銷中,吃的東西尤其要當心,有個做餐飲的朋友說,每次他在外面看到有食物或食品低價促銷,他絕對不為所動,因為通常大多是因為食物保鮮、保存期快到了,業者急著出清,讓不清楚的消費者趕快買回去,廠商消了庫存,消費者卻還以為賺到了呢。吃東西當然是愈新鮮愈好,為了貪便宜,身體健康付出的代價更大,一點都不值得。

除此之外,常見到低價便當、10元麵包……等低於行情的餐點,你可曾想過,賠本生意不會有人做,材料來源不會有問題嗎?為了讓自己買得安心,多和老闆聊聊,也許可以讓你多些判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