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過度親職 家長做太多

2009/12/07 06:00

文/呂政達

抗議美國牛肉進口而舉辦的遊行,隊伍中有個舉著紙牌的男子走出隊伍,兀自繞行兩圈,召記者照相。

這名男子裝扮算奇怪,戴頂像睡帽的東西,紙牌上指稱政府決策者「六點半」。上了年紀的男人,當然知道意思,但我聽見人行道上另一對父子,兒子好奇問道:「那個人在幹嘛?」緊接著,「六點半是什麼意思?」

隊伍移動後,我有點想知道這位父親如何解答孩子的疑惑,靠過去,只聽父親大方的把問題丟回去,「你說那是什麼意思?」

「六點半要回家吃飯嗎?」孩子說,「不能吃美國牛肉,對不對?」

跟著父親上街頭的兒子,對為什麼要抗議美國牛肉進口背後的概念或許還一知半解,他要靠父親的態度來定義眼前的流動,那個舉紙牌的怪人,是重視行動多過理念的孩子,有待解答的疑惑(社會學家喬治.米德說:「孩子總是先注意到行動,然後才形成觀點。」),父親怎樣定義那個人,將決定孩子日後怎樣看待這類事情。

那個爸爸怎樣說眼前的怪人?遊行隊伍重新出發後,我不好過度靠近,其實是有點好奇,爸爸怎樣跟那麼小的兒子解釋「六點半」?

其實,爸爸的解釋一定會透露出他的「見解」。他會說那個人很粗俗,「六點半」很不雅,讓兒子從此每到「六點半」就浮起爸爸說話的樣子。還是稱讚那個怪人有創意,敢於走出群眾博取媒體注意?噢,爸爸的一句話,很可能就是兒子心智成長的轉捩點。

了解別人在幹嘛,是個特殊重要的心靈活動。根據社會學「符號互動論」的說法,想要了解別人的行動,必先具備想像別人的觀點、依據自己所見所聞將此觀點跟自己溝通、推測別人行動後面的角色等歷程。爸爸也不能說等他準備好了,把問題想清楚了,才開始啟動孩子的心智教育。在愈來愈怪誕的社會角落,怪人總不請自來,孩子的問題也將一個接一個簇擁過來。

【獻計】

符號互動論學派認為,孩子學習接受角色會經歷準備期、扮演期、遊戲期、參照團體期。我在遊行中遇見的這個兒子,其實已來到第四階段,他必須開始克服自我中心觀點的誘惑,了解這個社會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觀點。

爸爸其實不該只問:「你說那個人在幹嘛?」而是引導孩子想:「那個人覺得他在幹嘛?」走出自我中心,走進遊行隊伍,走進人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