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父子的開心農場

2010/01/04 06:00

文/呂政達

我前去參加原鄉踏查紀錄片頒獎典禮,擔任頒獎人。我頒的是國中組佳作,最後一排得獎人站著一個大男生,我記得他的作品叫「開心農場」。

大男生的作品,記錄孩子和爸爸一起在田裡忙碌、收成的過程,父子間沒有太多的問候和言語,最後孩子幫忙爸爸把果菜裝箱,搬上小貨車,爸爸把車開走。農事的忙碌應該是這家人習以為常的,但是,爸爸的辛勤和對工作的付出,兒子全看得見,他才想到用攝影機錄下來,當作參賽題材。

都市的孩子,大概沒有太多機會見到爸爸工作的模樣,晚上回家,爸爸那天的精力其實也耗得差不多了。

我們常說,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職業的了解和工作模範,其實是爸爸的工作世界與孩子生活長期割裂的結果。那個大男生也許覺得,和爸爸在田裡工作,收入不算豐渥,說不定長大後,他也不會再回去種田。

然而,這樣的少年時光卻是幸福的,爸爸沒有離開孩子的視線,在孩子最需要爸爸的成長歲月裡,爸爸也和他在一起。如果這些孩子知道,1983年英國的研究發現,剛當上爸爸的男人的工作量,是沒有孩子男人的4倍,因為,新手爸爸體會到孩子出生後,養家餬口的重責大任。那麼,他們應會懂得,更珍惜與爸爸相處的時刻。

樂活風潮下,都市休閒農業和在家工作,變成爸爸的新選擇。39歲的顏爸爸有3個小孩,他說:「自從我在家工作後,孩子也高興他們能幫得上忙。爸爸在家,既能知道孩子的發展,也能夠參與他們的成長。孩子放學回家,而媽媽還未下班回來,那段時間,就由我來當家。」

我小時住在台南,雖然外婆家有田,我卻沒有和爸爸從事農作的寶貴回憶,對爸爸的工作,我始終一知半解。遇到沉默寡言型的父親,這層隔閡大概就更遠了。所以,那天雖然身為頒獎人,我其實有些羨慕拍了《開心農場》的那個大男生。

【獻計】

兒子的「開心農場」裡,應該見得到爸爸的身影。我講的不是臉書上的電玩,而是父子真的在一起流汗、播種、耕作的經驗。都市中的爸爸若有心安排,也可在郊區找到休閒農地。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要跟孩子傳達「勞動的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勞動」。帶孩子一起在土地種東西,既是最佳的生命教育,也最能體會「勞動」的意義。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