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養隻寵物 療癒家人心

2010/02/08 06:00

文/呂政達

孩子吵著要養寵物,有些潔癖的媽媽說,那就養烏龜吧,安安靜靜的,吃得又少。媽媽受不了養狗,會隨地大小便,搞得家中總有股臭味。

有位爸爸跟想養狗的兒子問道:「你保證會清理大小便,餵牠、照顧牠、不拋棄牠嗎?即使你覺得累了,不想動,也要能帶牠出去溜溜?」這位爸爸覺得自己像在複習當年的育兒經。

寵物與主人間有著親暱的聯繫關係,已是心理學的共識。

翻開西洋詩集,隨處可見:「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繫,不知邪惡、忌妒和不滿。」、「買到快樂的代價很『小』:小小狗兒獻忠心。」家裡養狗,可讓孩子學會無法言說的深邃關係。

依照這位媽媽的建議,家裡會乾淨些,但養烏龜不會跟人建立感情,要毛茸茸的寵物如狗、貓才有可能。本來,我以為兔子比較不會「傳情」,但有位三十來歲的男性友人養過兔子,會臭著一張兔臉等主人進門後,才噗噗噗痾一坨便,表達對主人晚回家疏於照顧的意見。

寵物跟家人的溝通,其實有很多樣式。如果孩子較不擅於溝通,可試著養隻寵物,畢竟與寵物交心是較容易的。對活動量漸少,生命漸灰黯的老人家,跟寵物共處,具有「關係療癒」的效果。孩子可以靠養寵物學習責任感,但是,僅把一隻天竺鼠或巴西龜養在籠內,卻是學不到的。

德國有項心理學研究發現,養狗的人較不會憂鬱。柏林的醫生作家Eckart von Hirschauson說:「養了狗,就保證擁有日常活動、光線和社交接觸。」從這點看來,那首英文詩寫道:「明亮午後,和狗坐在山丘上,如同重返伊甸——什麼都不做,也不會無聊,那是平靜。」實在有些道理。

【獻計】

蘇黎世大學的研究指出:健康人和病人都能從動物與人的多面向關係中得到好處。然而,這種好處,不包括不喜歡,甚至怕動物的人。因此,要家人從寵物關係中得到正面能量,必須是他們願意接受動物。

別讓孩子以任何形式虐待動物,「物化」寵物只會讓孩子將來以同樣方式對待同伴。買寵物,無論是狗、貓、烏龜、天竺鼠或鳥,都要確定他是喜歡動物的。不要讓你的「買」,變成另一種「物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