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老人家講不聽 如何是好

2010/03/28 06:00

圖/鍾淑婷

家中長輩有時年紀大了,常會固執己見,讓後輩的不知如何是好,所謂「老小、老小」,與其正面起衝突,不如轉個彎,換個皆大歡喜的方法吧!

圖/鍾淑婷

〈把老人當孩子〉順著話題走 再轉移話題

文/莊英廉(桃園縣)

老一輩的人,不知道為什麼大多都很習慣重複碎念、做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事,甚至有時還會不講理、說話顛三倒四……,常讓人難以招架。

我家也有個特別的阿公,總會不斷指使晚輩做許多瑣事,但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會對你不斷重複某句台詞。小時候甚至因為他會說一套,沒隔多久就說他沒講過那套而改變說法,搞得不是很想跟阿公說話;不過後來轉個念頭面對阿公,不想聽的就右進左出,其他的就順著話題走,就像阿公常說的某句話,正當他要開口同時,就以開玩笑的方式跟阿公說:「阿公等咧,你欲貢蝦米哇災,你頭抵仔貢過啊!這擺第10遍啊捏!哇聽到攏會曉背了(開始學他講話)。」把阿公的話搶先說完,使阿公自己聽到都覺得好笑,就邊聽我講也一直呵呵笑,之後就很少再重複這句話了。

我覺得他只是想要有人聽、陪他說話而已,也因為我常常俏皮跟他對話,讓他好氣又好笑,也博得寶貝孫般地疼愛,慶幸在阿公晚年,能夠沒有遺憾的好好陪他說說話,讓他開心度過餘生。

〈聰明媳婦〉婆婆愛醃漬物 小姑當說客

文/方玉(台中市)

我的婆婆喜歡煮醬筍、醬冬瓜魚、蔭瓜肉丸子、醬鳳梨苦瓜雞、福菜三層肉……,她說醃漬食物比較容易下飯。

我常勸她這類食物不要吃太多,她怎麼也無法接受,更誇張的是剩菜沒有歸類就全部放在一起,任我怎麼勸就是不聽,她的理由是可以省下洗盤子的功夫和節省用水。

有時候又礙於婆媳關係,不好意思手段太強硬,我無計可施又在同一屋簷下,後來想想,要利用小姑了。

我與小姑溝通,她想出了一個妙計,要利用我出國的時候,回娘家把婆婆的醬菜甕全部處理掉,帶回保鮮盒教婆婆分類。

我去歐洲12天回來,家裡寬闊了,很多的大醬菜甕消失了,冰箱也整齊了,婆婆竟然說:「那丫頭要我不能吃醃漬食物,拿回來很多保鮮盒要我分類,罵我吃剩菜,新鮮的不吃要吃過夜的,真是沒大沒小,想想她是孝順。」

我暗中竊喜,我的婆婆中計了,拍手感謝小姑。

〈阿母麥擱買〉聽電台亂買藥 使出調包計

文/逸(台南市)

每次去岳母家總是見到瓶瓶罐罐堆滿桌上,都是她平時聽地下電台廣播郵購來的。

無論岳父和我、老婆如何規勸,亂服用來歷不明的成藥,不但不能治病,有時反而會搞壞原本健康的身體,「可是電台好多人『扣應』說有效啊!主持人都以自己名譽保證,不會騙人的。」每次道德勸說的下場好比對牛彈琴,岳母總是有聽沒有懂。

既然苦口婆心的勸告無用,只好施展狸貓換太子的調包術,老婆買了各種顏色的維他命,趁岳母外出不在家,將每罐來路不明的藥丸倒掉,換入顏色相同的維他命,再放回原來位置。

岳母似乎沒有查覺藥丸被調包,仍每日按時服用,有空也學人家「扣應」,岳父聽到岳母打電話至電台和主持人談話內容,裝腔作勢的頻頻點頭,其實暗暗笑在心裡。

有時候要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很難,我們只有變通自己方法,讓他吃得健康、安心,我們做子女的才能放心。

〈捨不得丟〉老媽堆堆樂 一物換一物

文/玉清(台北市)

老媽喜歡囤積物品,10年前的牙膏牙刷香皂都當成寶,櫃子裡堆滿瓶瓶罐罐過期的健康食品、乳液、洗碗精,還有十幾盒保鮮膜,任何東西都捨不得丟。

「要用就有」是她掛在嘴邊的話,我不知道到底要留給誰用?最令人氣憤的是,別人丟掉的內褲襪子,她撿回來洗一洗繼續穿,而我買給她新的衣物卻連拆都沒拆過。有一次我戴上老花眼鏡,才發現洗過的紙杯都發霉了,一些塑膠袋裡都還留有枯爛的菜葉。

費了好大功夫才把所有囤積物清除掉,過一陣子我去看她,又是一堆垃圾,我一次一次的跟她吵,她看到我生氣也會很難過,可是我一走她又開始囤積。

回到家冷靜思考後,覺得自己也有疏忽的地方,她已85歲高齡,像個孩子,老是擔心東西快用完,趕緊叫我補貨,我從不曾確認過,以至於越堆越多。往後我以一物換一物,新的給她拿回舊的。

與其每次不愉快的見面,不如就當作我的資源回收日,多年來的奮戰終告落幕,她快樂我也好過。

〈我吃就不行〉 糖尿病忌口 全家一起來

文/簡月風(台北市)

母親的糖尿病控制得並不理想,醫師囑咐飲食上少糖、少油、少鹽,多運動,但母親覺得這樣的料理食之無味,總是無法克服口腹之欲。

母親的不忌口常是我們爭執的起因,有次母親甚至發怒地大吼:「為什麼只有我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你們吃就沒關係,我吃就不行。」原來母親是心理不平衡,為了母親的健康,全家人決定一起改變飲食習慣。

戒掉加糖與奶精的咖啡,改喝綠茶;白飯改為五穀米;炒青菜換成較清淡的燙青菜;肉類盡量食用脂肪較少的魚肉、雞肉;母親最愛的甜食則選擇代糖製品;除了飲食上的改變,我們也陪母親加入社區的舞蹈社,每天傍晚在住家附近的國小操場跳有氧舞蹈。

在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規律的運動下,母親的水桶腰不見了,血糖也穩定控制,意外的是全家人都跟著瘦了,減了體重,贏了健康。

老人家並非真的固執講不聽,他們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與同理心,與其不停地開口責備、爭吵,不如以實際的行動陪伴長輩克服困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