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絕跡的行業<1>

2010/05/05 06:00

◎庄腳人

人類的經濟活動,大略是從農牧礦的第一級產業,進展到加工製造的第二級產業,最後才是運輸、餐飲、醫療、金融等服務性質的第三級產業。從古至今有許多曾經出現而今已絕跡的行業,然而為了讓當今享受富裕、便利之現代化生活的年輕人,能了解昔時先人所經歷過的淳樸生活景況,便將記憶所及已絕跡的行業申述若干,俾供參考。

「搗米工」:早期尚無如今這樣方便的碾米動力設備,多是僱人工以勞力把稻穀放在石臼裡用杵子打,除去皮殼及米糠,以成白米,這種人工稱為「搗米工」。這是個重勞動力的工作,所以一天要吃五餐,因此也被稱為「吃五頓」。

「補棕簑」:早期的雨衣是用棕毛編織的雨衣,稱棕簑。棕穿久會脫毛,加上先民勤儉的個性捨不得丟掉,所以要請專門補棕簑的專業人工修補。這種消失的專業,稱為「補棕簑」。

「補雨傘」:現在的雨傘很便宜,有的一把只要幾十元,所以有些人並不會珍惜,用過即丟。早期物資貧乏,雨傘比較珍貴,且一般人多數比較貧窮,所以傘布破損或傘骨骨折的雨傘都會拿去修補。早期專職修補的人員會在鄉村民間,邊走邊叫喊「補雨傘的來了」,從事這種行業的稱為「補雨傘」。

「補鼎」:煮東西的鍋,台語叫「鼎」。鼎用久了會破,早期就有專門補鼎的專業人才。補鼎必須將其器材加熱溶化,才能黏著,所以補鼎行業要有小型的熔器,熔器要燒炭加熱,而燒炭加熱必須要用「風櫃」吹風,以加強爐火熱度。所以從事補鼎行業的人,除了要準備補鼎器材以外,也要挑「熔器」及「風櫃」等笨重設備,行走村莊叫喚「補鼎ㄟ~來了~」,以招攬生意。

「打拳賣膏藥」:舊時賣膏藥有多種吸引人群的方式,有拉胡琴唱七字仔歌或哭調仔的,也有以各種樂器演奏流行歌的,此外,還有打拳表演武術、講古說故事,或變魔術等手藝,以吸引觀眾欣賞。這種行業大多會選擇在群居村莊的庭園或空地表演,通常在表演的黃昏時刻,會先在村莊各角落邊走邊敲鑼打鼓,昭告在地鄉親以招攬人潮。表演者除了讓觀眾欣賞各種表演,所賣的東西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例如各種膏藥、日用品等,其價格多先從高價喊起,如果無人要買,就會自動降價,而且降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低價。也有包裝完整引人好奇,不知其內容為何物的物品,這種物品反而會以低價喊起,用競賣的方式出售,而這種行業是由數人甚至十多人共同合作的行業。

「賣布行商」:早期城市尚未如現今繁榮,在布行稀有的時期,布商會將各色各樣的布匹用大包巾捆包,並背著行走在各村莊,挨家挨戶兜售。從事此一行業的,除了在地台灣人以外,日治時代還有從唐山來的山東人參與其中。終戰以後,在地人仍然有人繼續從事此一行業,但不知為何,就不再見到山東人的蹤影了。(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