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看門道評味道>西餐台味化

2010/05/23 06:00

文/梁瓊白

台北市最早的一家西餐廳是民生西路上的波麗路,歷經50年依然業務興隆,算是餐飲界的傳奇。

波麗路餐廳的菜色嚴格的說是改良過的台式西餐,畢竟在當年吃得起的都是做生意的老台灣人,他們既要以吃西餐來變化口味以及談生意時的應酬,又不是那麼吃得慣完全西式的食物,店家為了配合他們的口味,於是出現了西式菜單中式口味的食物。

到現在前菜的沙拉還是滷雞翅、麵包是包著「可利姆」的「胖」,用了50年的鐵杯裝著台式冰淇淋,的確是非常奇特的口味,卻是追憶往日風華最具體的形象。

其實人都有飲食的慣性,從小吃慣的口味即使能適應外來食物也只是一時性的嘗鮮,道道地地完全移植過來的異國食物到了不同國家,都少不了要變更為適合當地的口味,例如米粒炒得半生熟的海鮮飯,如果不把米飯弄熟再上桌,就算再道地,台灣人還是大部分不能接受,而中式菜到了國外也被改得三不像一樣,這種口味移植中外皆然。

能消費高檔西餐的客群畢竟是少數,如果要普及大眾消費群,低消費才是王道。以前要吃法樂琪的法國菜,一餐少說也要兩千起跳,名廚張振民就能施展平價策略,讓普羅大眾吃法國菜不那麼高不可攀,以致分店開幕的時候整整一個月訂不到位;坊間一些號稱法國餐的店號也一樣,中餐280~480元照樣可以吃到全套法國西餐,外行人根本不知道差別在哪,考量的只是消費預算,可是正統法國菜動輒兩、三千,一餐飯吃個三、四小時,就道地了嗎?才不,我還吃過法國菜出現鮑魚、魚翅的呢,無論西餐還是法國餐,要能生存還是取決於客群的需求,道不道地就是其次了,否則法國餐廳出現咖哩飯不是笑話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