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人36計〉教孩子當騎士 而非武士

2010/11/08 06:00

文/呂政達

父母家長的教養觀念裡,很少納進「運動家精神」。我們平常鼓吹「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或是更具體,也更能展現野心的,「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但是如果大家程度素質都差不多,該如何保證呢?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先跑為贏」結果,每個孩子都先跑,亂成一團,也沒有誰真的就保證贏在起跑線。

我曾在某教授談論兒童教育的各種理論後發問,那麼台灣最盛行的教育理論是什麼,教授露出「很抱歉,沒能學以致用」的表情說,台灣流行的觀念只有一個:早學最好。簡單的說,應該稱為「偷跑」。

有一次,老師講了「龜兔賽跑」故事,中間還加料說兔子是跑去看電視卡通,看完後又去吃速食漢堡,吃太飽才睡著,然後問同學要當哪個角色,結果所有的人都說要當「兔子」,堅忍耐力的烏龜則完全沒有吸引力。有個孩子說,「我媽媽告訴我,一定要當兔子,做什麼都要比別人快,然後,記得要帶個鬧鐘。」

「運動家精神」其實還有個重要的原則:要找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但由於家長教養總是要求注重結果,使得我們的文化和社會根本沒有什麼「運動家精神」。

其實,「運動家精神」也就是種騎士精神,是一種具備文明深厚底子才出現的群體倫理,然而,我們盛行的教養觀卻是充分表現才能,強調把孩子內在的天賦挖掘出來,結果讓孩子出了太多急躁的兔子,卻少了有耐性的烏龜。於是只懂得欣賞競爭,要求孩子當武士,卻缺乏把內心善良、尊重也欣賞別人,同時要求自己全力以赴發揮出來的「騎士」。

生了孩子這件事,也就是場長跑,剛開始時,父母等在學步的孩子前,要他走過來;再大一點,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奔跑,然後,我常聽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家長感嘆,「我努力的追孩子,卻怎麼也追不上。」這當然只是種感覺啦,但我常鼓勵父母這時也記得保持「運動家精神」,要全力以赴的當好父母的角色,但所謂當父母的輸贏,是以孩子的成就來當終點線的話,那就「盡其在我」吧。

【獻計】

請把「培養運動家精神」當做孩子教養裡,一個重要的目標。

這個目標的達成,顯然是要孩子接受,調整比賽價值的優先順序,把「全力以赴」和「公平」當作是比結果還重要的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