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人36計〉再造父母 重新了解他們

2011/01/03 06:00

文/呂政達

「我是當上父母後,才開始懂得我父母的。」

許多年輕父母,在親自撫養孩子,備嘗甜蜜、辛苦和殷望的滋味,會有這樣的覺察。

然而,做為上一代的父母,能不能等到被了解那一刻的來到呢?

作家陳玉慧寫過一本備受好評的《海神家族》,將自己父母參與的歷史,放進一個媽祖信仰的視野內。陳玉慧說,寫這本小說,是想去了解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能給她愛?為什麼讓她怨嘆了將近40年?但寫完後她即恍然覺悟,當她責怪父母不愛她時,誰又曾經愛過他們?這樣的覺悟,曾經解開了許多台灣人面對童時親子關係的心結。

這樣的理解,仍要當成一堂子女的功課。用資深藝人賴佩霞的語言,這就稱為「再造父母」(Reclaim Parents),透過理解自己父母的過程,療癒父母在自己心內遺留的創傷,然後,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父母。

賴佩霞如此說道:「許多人不管年紀多大,面對自己的父母,仍把自己當孩子。覺得父母把我生下來,卻不能滿足我。這樣的親子關係,找不到平靜的心。會老覺得媽媽偏心,爸爸對哥哥比較好啦,對父母要求的基礎就是要不斷的滿足自己。」

其實,我們似乎仍殘留著嬰兒時期,看到媽媽來就能滿足的心理需求,長大後,能夠滿足我們的胃口已變大,但需求仍會轉向父母。在台灣不要求獨立思考和性格的教育成長歷程裡,每個人多少會有這塊「長不大的孩子。」

陳玉慧和賴佩霞這兩位擁有成就的智慧型女人,都發展出獨立和自我解嘲的態度。陳玉慧從小就懂得自己打點,不靠父母,也沒有父母可以靠。賴佩霞則在多年後找到從小就從生命缺席的父親,她跟爸爸寫電子信說:「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因為你從來沒在我身邊,從來都不管我。」

陳玉慧和賴佩霞都不約而同走進「再造父母」,過程的孤獨和辛酸,也不約而同的,在與我談話時,化成一個淺淺的笑。現在她們都感謝父母賜給肉身,由於這場殊勝因緣的生而為人,讓她們四十多歲的生命,長成為現在的成就者。

【獻計】

「愛的運轉力」是來自奧修的教誨,有兩個重點。

其一,學習讓我成為自己的父母,取代父母對我造成的傷害。

其二,接納心裡面的父母,學習跟父母和諧相處,除了外在,你的內在也將跟著改變。然而,別過分期望改變會來自你自己,最好能去上課或由老師指導,並當成一生的課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