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親情 需用心經營

2011/01/04 06:00

圖/達姆

耐苦與耐煩是經營親情的必要條件,父母若不耐煩,不知不覺便有討厭孩子的情緒和動作,這是對親情最大的斲傷……

圖/達姆

〈餐桌交流〉不怕煩不怕苦 才會有溫馨

文/采和

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在你家,親情總是這般濃厚?」我想,除了「有緣」,最大的原因是,十幾年來,外子和我一直都很用心努力地經營我們之間以及我們與孩子間的親情。

譬如,只要有人要出門了,除了會說:「我要走了喔!」其餘在家有空的人也會自動送至門口,目送到巷口,然後互相揮手再見才進門。每天早晨,即便再忙,我們之間必然如此互送出門。有次孩子對我說:「今天早上我一直在想事情,竟忘了回頭跟妳揮手,媽,妳有沒有失望?」這樣的生活習慣,多年來已成為我們一家的默契。

又例如,每晚即使大人再忙、孩子功課再多,我們也盡可能花一點時間在餐桌的交談上——談什麼都行,不必擔心會在這裡挨罵、被批評或受譏嘲,外子曾說「家」之所以溫暖,是因為在家裡可以自由思考與表達,無論想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毋需恐懼。的確,在這般經營下,我家溫馨的親情便點滴累積建立起來了。

有位朋友為了待產期盼多年的孩子,不惜辭去優渥的工作,哪知月子都沒坐完,便急急把孩子塞給保母帶了,她說帶孩子這麼辛苦,吃不消啊!另一位朋友把老大老二整個暑假全送到安親班,「兄弟整天打電玩看電視,要不就打架,煩死人了!」她把老三也托給全天的保母,一週帶回一次,「這麼小在家,我一點自由都沒有。」

許多現代媽媽怕苦怕煩,寧可花錢打發孩子,日後若眼見孩子的親情是建立在與保母間,與父母卻很冷淡時,恐怕滋味不好受吧!

耐苦與耐煩是經營親情的必要條件,父母若不耐煩,不知不覺便有討厭孩子的情緒和動作,這是對親情最大的斲傷,一旦決定生育孩子,心裡若能認清並準備「我必然有幾年時間無法安眠、也沒有太多個人自由…:」耐煩地應對,即使是忙碌的上班父母,也能有溫馨的家庭氣氛和親情的。

所以,親情絕不是天生,也無法速成,必須用心經營喔!

〈我回來囉〉開心打招呼 氣氛不一樣

文/羅耀明

今天和十多位朋友聚會,談到說話的音調會很清楚地表達出我們當下的心情,開心時我們的聲音會向上揚起,不開心則是相反。

於是,我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進到家門的第一句話會說什麼呢?會怎麼與家人招呼呢?很意外的,每個人的回答都是沒有招呼,就是靜靜的走進房間、走進廁所、走進廚房,或走到客廳打開電視。只有家裡有小小孩的媽媽,會揚起聲音很開心的跟小孩說「媽媽回來囉!」

撇開家裡有小小孩的不算,大家回家竟然都沒有招呼聲,這個調查結果真讓我訝異。其實只要有簡單的問候,家裡的氣氛就會不一樣,像我一回家就會揚起聲音說「我回來了」。如果是我先在家,老爸、老媽回來經過我房門時,會習慣叫我的名字「阿明,你回來了喔!」我也會愉悅地回應「爸爸好」或「媽媽好」,然後拉長並上揚尾音。

每天早上起來,家人一一下樓用餐時,家裡的每個人一見面也是揚起聲音愉悅地道「早安~」。

我還記得以前一位朋友是很緊繃的職業婦女,每次下班回家都還會帶著煩悶的情緒做飯,不過當她的小女兒一打開家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喊著:「哈囉~我回來囉~。」聲音愉悅悠揚地在房子裡迴盪開來,這位媽媽的心情也就跟著輕揚、輕鬆起來了。

真的不要忽略說話時的音調,更不要忽略簡簡單單的招呼聲,這可是會讓沈悶的家庭氣氛流動起來的小撇步喔!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