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青少年性私塾〉性別意涵 別那麼死板

2011/01/19 06:00

文/許佑生

張清芳有一首歌「Men’s Talk」,其中一段歌詞「後來我才知道有些話,你只對朋友說,你們叫它做淡水河的Men’s Talk」,引起不少年輕女生共鳴。

這段淺顯的詞義,描摩了女生覺得男友都跟哥兒們吐露心事,感覺有時進不去他的心房,暗自苦惱。

在青春期,這種小哀怨並不讓人陌生;不僅限於女生,男女都可能對有好感的異性難以捉摸。

性教育,可以教你認識性器官的角色與功能,學習身體健康之道;卻未必幫助得了你跟喜歡的人相處。到頭來,還是必須從「性別教育」與「性別平等」學起,而這兩者都包括在廣義的性教育中。性別平等,其主要精神在於:跳脫社會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男女擁有相同的價值與權力。

除此之外,置身親密關係中要能相處和諧,對所謂「性別」意涵,也需有更寬闊的認知。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聽見大人說:「男孩要像男孩,女孩要像女孩」;不過,到底「像男孩」、「像女孩」的定義為何,解釋得很含糊。彷彿為省事起見,社會自動把這個定義簡化為「男孩→陽剛」、「女孩→陰柔」。

以男孩為例,根據粗略分類,活潑、好動、粗線條都算在陽剛範圍;有時寬鬆一點,連調皮搗蛋、闖點小禍也會被默許為「這就是男孩嘛,哪一個不是如此」。

相對地,若男孩不夠好動,個性文靜、舉止溫柔、說話細聲,恐怕還很令家長擔憂,這兒子哪裡不對勁?女生亦復如是,若不夠秀氣,個性與動作都大而化之,也很叫家長憂慮。

在這種概念下成長,男生趨向變得越大男人,女生變得越小女人。等到兩性相識、談戀愛、結婚,開始生活共處時,才發現彼此沒有重疊,對自己、對方的性別都缺乏真正了解,不要說性生活了,恐怕連一般生活也不易和諧。

一旦體認每人性別雖有男女之分,個性卻都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兩性才有對話空間,少一分自以為是,多一分為對方著想。

性,是一門和諧的藝術;而具有創造力的性別意識,則是相處和諧的技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