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2011/03/01 06:00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郭強生 圖◎歐笠嵬

還是就先從寫小說這事說起吧!

小說實驗、創新、突破……這些詞我們聽了多少年了,到底什麼是突破創新呢?在我看來,根本沒所謂突破創新的問題。每個寫作者的生命歷程、思緒性格、品格教養、身心狀況……都是如此不同,只要是真誠表現自己的情感,專注在個人生命的完成與反省,哪可能是有任何範例可套用?哪一個寫作者不是在創新突破?(如果,他是真的被生命這檔事感動到非寫不可的話,我是說。)

偏偏有太多的作者與評論者喜歡搬出「實驗、創新、突破」的大帽子。話又說回來,在過去二十年,台灣小說好像真的長得不太一樣了,解構歷史,出入虛實,疊嶂敘事,家國認同身分情欲缺一不可。但是2010年卻是個奇怪的年分,至少如果我們以幾個全國性兵家必爭的文學大獎得獎作品當採樣指標的話,會發現上述的實驗創新或高調主題都不見了。還是會聽到評審委員說:比較缺乏創新……且慢,所謂創新是跟何者相比而來?

我所看到長久以來對創新的定義,恐怕還是拿國外小說的潮流做為依據吧。

馬奎斯、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對台灣過去二十年小說影響之深,不言自明(甚至應該說,整個華語小說的書寫)。但是我一直困惑的是,我們又沒有拉丁美洲複雜的殖民歷史與軍事獨裁政變的恐怖血腥,也沒有東歐歷經大戰洗禮與共產主義封鎖後突遭解體的惶惑流離,可是台灣有好長一段時間,許多小說作品都生出了魔幻寫實與後設拼貼的五官,裝的卻是都市中產階級情愛或百年未滿的家譜。

1980年代末後現代小說已喊得震天價響,咦,可是後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幾部經典包括《白噪音》、《V》等的中譯本,都是去年才在台問世,原來台灣小說家的外文能力都這麼強,早早都領教過後現代的精髓。如今回顧英美後現代小說的萌芽,我們不得不折服,這批作家對他們所處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察極其敏銳,預言了20世紀末這套西方法則的裂隙,九一一、種族衝突、全球金融海嘯、網路的錯雜虛擬在這些小說家筆下竟已呼之欲出,那麼,台灣的小說呢?

所謂小說的實驗,究竟只是展示技法,還是真正影響了一個世代的價值觀與情感結構呢?

這兩年台灣小說的「炫技」成分相對是低了,這讓某些評論家開始擔心台灣小說失去了活力。在我看來,部分的原因不過是,這些年的歐美小說沒出什麼新招式,因為他們的小說家有他們的問題要處理。尤其在九一一之後,歐美與回教世界的緊張關係日益緊繃,法國人要面對阿拉伯移民的問題,美國人要處理不定時的恐怖攻擊,西方國家無不都在思索自己與這些移民的文化衝突,新生代小說家們都回到了社會全覽式(panoramic)的寫實主義。面對移民種族文化議題,他們規規矩矩做出了回應,不敢再耍花招,這可是與身家安全息息相關的真議題,而不是文學市場口味的空議題。

這對我們台灣小說來說,實在是很沒營養的事,因為我們距離西方國家的這些切膚問題太遙遠了,寫實主義聽起來也太不「創新」了,是吧?

所以,小說究竟創新不創新,是不是應該回到小說家用什麼姿態與角度,選擇面對處理什麼樣的問題呢?

接下主編年度小說選工作,發現適逢2010年,也就是說,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開始地毯式蒐羅閱讀這一年份的小說發表作品之前,我心裡頭老實說有點忐忑,因為已經連續聽說短篇小說發表園地愈來愈少,這樣的年度小說不好選等等提醒,深怕最後挑不出足夠作品印成一本書的分量。站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若交出這樣的成績單,豈不赧顏?

結果,出乎意料的,今年的入選篇數超過以往。因為這十五篇作品,在我心裡篇篇都是難以取代或割捨的「創新」之作!

沒錯,他們的創新,已經不是在追隨西方敘事的筆調,也不局限於本土即鄉土的主題迷思。往往當創作者有意無意依傍了某西方小說的風格或敘事結構,他(她)的思路情感表達也勢必被感染,這樣一來,筆下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像撇著洋腔在講話。另一方面,由於十幾年來我們的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本土,這又會出現一批定要帶了濃濃方言口氣的創作,否則好像就不算是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而說到底處,最遺憾的莫過於是,不管是貌似國際名家還是致力台灣認同,這些作品中訴說的情感,刻畫的主題,都與今天我們社會中的讀者脫節,小說家活在自成的象牙塔,然後不讀他們作品的讀者全被打進不懂文學的網路咖。

然而這十五篇作品,讓我看到一種文學新版圖的可能。

首先,這十五篇作品都說了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小說如何說故事,這些年文壇上流傳著必勝公式之說,怎樣切入,如何布陣,最後給它來個逆轉,就會贏得小說獎評審的青睞啦!但是這種預先設定情節框架的說故事法,最後不過是努力填塞細節。但這十五篇小說其故事動人處,都是看似無事,只因小說家獨具慧眼、體恤懷抱加上貼切的語言掌握,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平凡的日常生活投胎,到了小說中轉世成為了一則傳奇。所以說,他們的說故事技法是模仿不來的。

這十五篇小說的作者有的長居美國,有的旅居英國;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有從台灣、美國轉移居中國;有台灣土生土長,更有喜愛台灣因而定居此地,如李永平。為什麼一位已經在台四十年的小說家,始終還被冠上「馬華」標籤?馬華文學也可指出生婆羅洲、而後在香港、新加坡、美洲、歐洲……任何地方只要是以華文寫作的作家不是?

但是李永平的作品早已與台灣緊密相聯,台北城中的浪遊與婆羅洲的鄉愁總在故事中相生相倚。在他2010年終於完成的《大河盡頭》下卷中,我們更看見他文字想像的再一次突破,誰說婆羅洲就只有莽蒼赤裸原始?這其實是一本極為抒情的書呢!充滿了對女/母性的孺慕與讚頌,台北街頭的小女孩朱鴒、克莉絲婷姑母、摯愛的親娘,還有那許許多多披著紗籠的少女……都沿著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因此,決定把今年的年度小說獎頒給李永平。他的小說藝術成就早就無庸置疑,讓我倍感榮幸的是,2010年能夠藉著他的《大河盡頭》,將這本台灣的年度小說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距離拉得更近。感謝他對台灣文學創作與教學的卓越貢獻之外,更期待他繼續為我們昭揭台灣小說書寫的下一個新紀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