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中國的獨立紀錄片運動(中)

2011/03/16 06:00

◎王丹

第二類呈現的是現代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們的精神迷惘與探尋。

薛鑒羌導演拍攝的《火星綜合症》,從片名上就透露出後現代主義的審美取向。該片透過追蹤一個青年在北京的「北漂」(特指來北京尋找工作或者發展機會的外地人)生活,來刻畫一些心靈上的錯綜複雜的成分。其綜合症的組成,用導演的話說,包括了「私人世界、情感、自虐、同性戀、暴力、絕望、混亂、電影、強迫症者、英雄、孤獨主義」等等。如此繽紛的內心世界,正是外在的現實內射出的投影。

張贊波的《戀曲》講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一個在KTV工作的女服務生與一個客人的感情糾葛。透過雙方關係發展過程中的謊言、欲望、浮躁、放縱、迷茫與痛楚,導演的目的是「希望藉女孩的個人故事帶出人性的某種複雜性和普遍性,尤其是當代城市人普遍的情感困境」。試圖從個體中挖掘一些普遍性,是這一類型獨立紀錄片的中心思想。

第三類應當說,更具有社會關懷,也帶有更多的思考成分,因為他們的鏡頭追蹤和呈現的,是社會轉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郭熙志的《喉舌》。影片在兩個平行的空間裡展開:一個是深圳的電視新聞節目《第一現場》,在這樣的單位裡,人們扮演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特有的黨和政府的「喉舌」角色;另一個空間中,還是這些「喉舌」們,下班後回到社會中,做為一個「非喉舌」,目睹城市的種種問題和生活百態。這部長達三小時十七分鐘的紀錄片,用導演的話說,表現的重點是「國家機構」,而我們都知道,國家機構本身,就是中國存在的社會問題之一。

導演郭熙志在中國獨立製片人中算是先鋒人物。他曾經領先拍攝了以國企倒閉、城鎮拆遷為題材的《渡口》、《遷鎮》,並以鮮明的立場表示「要用紀錄片這把刀直捅社會的心臟」,甚至針對獨立紀錄片的前途,喊出頗為激進的「反動(作者注:即反抗現行體制)是唯一的出路」的口號。這一類導演具有鮮明的社會介入意識,他們的鏡頭已經不是在記錄,而是透過記錄來表態。他們的表態,已經構成中國公民社會百花齊放的龐雜光譜的一部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拍攝、放映和流傳,已經構成了一種社會文化運動。

當然,也有一些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把目光投向比較具有前瞻性的社會問題,比如同志議題。這方面比較活躍的紀錄片導演是范坡坡。他是「中國酷兒獨立影像小組」的協調人之一,曾經組織過同志題材紀錄片的巡迴播映活動。這個小組的成立本身,就說明同志議題已經成為獨立紀錄片運動的主打項目,這也反映出另一類介入社會的角度。本次交流週,范坡坡帶來的是《櫃族》,採訪了中國十幾位出櫃的同志,其中同志母親吳幼堅的人物刻畫,在同志議題的發展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