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面對的勇氣

2011/05/04 06:00

◎王丹

面對苦難,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很多人應當都會選擇逃避,這,就是古往今來各個歷史時期都出現過大量流亡現象的原因吧。最近看有關前蘇聯史達林時期的流亡潮的材料,我才發現,原來也是有人在已經逃離之後,選擇返回,去面對苦難。

1917年之後,俄國歷史上發生了最大規模的流亡潮,據說一共有兩百萬人被迫流亡海外,這當然是因為對列寧領導的革命的恐懼與抗拒。

著名的女詩人茨維塔耶娃(Marina Tsvetaeva, 1892-1941)就是其中的一個。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她「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土地」的痛楚,並沒有因為自由的存在而減輕,相反,做為一個異鄉人的漂泊感與日俱增。茨維塔耶娃完全知道她去國以後蘇聯發生的變化,她知道史達林實行紅色恐怖,大清洗的暴力橫掃俄羅斯大地,很多她的朋友都死於非命;她也知道以她這樣的身分,回去以後面臨的一定是風刀霜劍般的命運,生活會充滿危險。但是,1939年,茨維塔耶娃依然結束了長達1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了史達林大清洗運動正值高潮的蘇聯。

這樣的選擇是令人震撼的。面對苦難,逃離是正常的選擇;但是選擇去面對,卻需要更大的勇氣。這樣的勇氣,不僅要包括對於死亡和監禁的思想準備,而且還有對於自己的選擇最後卻後悔的前景的認知。在那樣的動蕩時代,我們看到太多人因為出不去而痛苦哀嚎,也看到更多人想盡辦法離開,但是能做出茨維塔耶娃這樣選擇的,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

而更令我內心震撼的,是茨維塔耶娃最後的命運。事實讓她看到了這樣的面對,是一種錯誤:茨維塔耶娃回到了蘇聯,但是昔日的朋友,包括葉賽寧,馬雅科夫斯基,曼德爾斯塔姆等等,不是死於精神錯亂,就是死於集中營,或者自殺。茨維塔耶娃面對的是國內一片荒原般的孤獨與寂寞。如果僅僅是內心的感傷也還可以應付,但是因為她的回來,她的家人也受到牽連,她的丈夫和女兒先後被捕。自己的選擇如果自己承擔後果,多大的苦難也可以承擔;但是自己的選擇造成了自己家人的苦難,這樣的承擔就有些過於沉重了。

失去了朋友和家人的茨維塔耶娃,完全變成社會的邊緣人,她連一份家庭保姆或者洗碗工這樣的工作都得不到,只因為她被認定是蘇維埃政權的「歧路人」。所有的這一切,摧毀了茨維塔耶娃的勇氣。這個當初做出了回國面對困難的決定的人,在1941年8月31日,選擇了自殺做為最後的決定。她留下了簡單的遺書:「原諒我吧,我已無法承受。」

茨維塔耶娃的勇氣最後是一個悲劇,但是這完全不能減損我對她勇氣的崇敬。她也許最後還是沒有能夠承受,但是畢竟她曾經嘗試和努力過。留在國外,她可以有安穩的生活,選擇回來,是因為要面對自己的內心。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面對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勇氣,在人類精神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