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人36計〉嬰兒VS.公事包

2011/07/04 06:00

文/呂政達

有則關於爸爸的笑話:「老魏最好命了,工作累了就逗逗孩子,孩子一哭立刻還給媽媽。」聽這則笑話會笑的是媽媽還是爸爸?每天早上拚命叫兒子起床,他也拚命賴床時,我就相當羨慕這個老魏。

笑話裡面的文化隱喻,暗示陪孩子是媽媽的工作,賺錢買麵包才是爸爸的工作,就算有越來越多爸爸花許多時間陪孩子,仍然不能稱為「工作」。

我問一對爸爸媽媽,對他們來說,養育孩子能不能算是「工作」?媽媽很乾脆地說是工作,爸爸卻猶豫一會,沒有講出標準答案。其實,早在90年代,心理學家R.F.Levant在《家庭心理學期刊》發表「重建男性氣慨」時就問道,單靠男人賺錢養家的時代已過去後,「現在,男人要做什麼?」那就是,把「爸爸」當成一個「工作」(fatherwork)吧。

像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與孩子相處會成為寫作題材。有位童書繪本作家每寫出一個故事,首先都要給讀小學的兒子試讀。從事玩具、遊戲產業的父親,確實可直接將與孩子相處的經驗放進工作。事實上不僅如此,fatherwork本身就是個「雙重創造」的歷程,當爸爸回應孩子的需求,創造孩子的未來時,這股創造力也將轉移到工作上來。

有位四十多歲的男主管跟我說,當爸爸後,他的脾氣變好了,較能容忍屬下的錯誤,解決一些工作難題時,也較有想像力了。他記得兒子5歲時,有一次跟他說:「爸爸,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就換別條路嘛。」這是5歲兒童送給他的簡單智慧。

要男人真的把「爸爸」當工作,其實還有段距離。男人的「氣慨」似乎總是建立在賺錢和事業版圖上,但目前的社會風氣已可容許男人花較多時間在家裡,甚至就在家工作。1991年心理學家J.A.Levine在美國國會的公聽會上發表「嬰兒和公事包──針對爸爸創造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那時的「友善」指的是讓爸爸可以在辦公室兼顧育兒角色,而不只是理所當然視為媽媽的工作。

現在則更進一步,當養育孩子本身就是個「工作」時(我當然希望政府給「爸爸」工作的發薪水啦),嬰兒和公事包(babies and briefcases)就與男人合為一體了。

我頗欣賞一句話:「運用創意和能量,妝點一個孩子能悠然茁長的世界。」缺乏男人的投入和創意,這個世界,總是缺了一角。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