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生死觀

2011/10/12 06:00

◎庄腳人

日本有位女性政論家,定期在報紙刊登「向首相建議」的專欄。最近一篇文章提到新進就任的日本首相,數年前在國會答詢時說過,「所謂A級戰犯已依法回復其名譽,並非戰爭犯罪人」,因此,反對日本首相參拜「合祀戰爭犯罪人」的靖國神社之理由,已然破除。

儘管如此,最近日本新首相就任的記者會上,卻在記者提問時表示「A級戰犯的人,已在法的立場被確認」,所以總理(首相)及閣僚(各大臣)都不去參拜靖國神社。針對此一矛盾,肇因於日本內閣大臣若參拜靖國神社,將招致中國反彈,而有礙日中的外交關係。對此,這位女性政論家說,參拜靖國神社與否的問題,是日中雙方「生死觀」相異所致。有位中國人說,「日本人對亡故者,認為已經為神,就會寬容而不追究;中國人的觀念卻是惡人死後仍是惡人。」這句話就呈現日本人與中國人「生死觀」的不同。

這位日本女性政論家表示:「日本人的『生死觀』,在敵人死後,仍要弔祭其亡魂。」如日本愛媛縣松山市,就有日俄戰爭時的俄國軍人之墓,迄今仍有人供奉祭拜;福岡市的博多區,亦存在過去元朝入侵日本時,元朝軍人之墓。相反的,在中國被憎恨的汪精衛,縱然身死多年也不被寬容,中國人對他的怒恨,不但將「墓塚」爆破,甚至製造一具雙手束縛到背後跪著讓眾人吐痰的「雕像」。諸如上述,自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價值觀與生死觀不同看來,應在外交上也認清彼此的差異,尋求雙方共處同榮之途。

台灣早就有「怨生無怨死」的俗語,意思是縱然有再大的仇恨或怨氣,如果有一方駕鶴西歸,種種一切要放水流,勿牽連彼此子孫,若冤家是族親或親戚以至近鄰,對方往生的葬儀還要前往祭拜。另有句「凡事宜解不宜結」,是說:有任何爭執,要彼此相讓化解,不可堅持己見而結怨。在筆者的童年、青年時期,由於彼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接受的是日本教育,根本未聞尋仇殺人的消息,當時社會對「生死觀」的寬容,蔚然形成一種文化。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除了沒有禁止說台灣話,筆者就讀公學校(目前的小學)的一年級及二年級時,每週還有兩次「漢文」課程,由台灣人擔任老師以台灣話授課。然而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對台灣人嘴上說是同胞,但在學校竟然明文禁止說台灣話,或說台灣話要被罰錢的荒謬情況。所以,近一百年來,台灣人受了兩種截然不同價值觀的教育交互影響,但仍融合形成台灣獨特的生活文化和價值觀,也形成放下仇恨的淳厚生死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