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我閱讀之路的開端(上)

2012/06/27 06:00

◎王丹

我最早的閱讀經驗,就是所謂革命題材的文藝作品或歷史回憶。這完全是拜我母親之賜。她畢業於北大歷史系,之後分配到中國革命博物館,進行的是黨史研究。工作的關係,家裡有不少與黨史有關的書,我最早能夠接觸的就是這些書。其後我走上歷史研究的道路,顯然與從小受到的這種影響有關。因此小學一、二年級,我就開始似懂非懂地翻看《紅旗飄飄》、《星火燎原》等中共黨史回憶錄,又接觸到《萬山紅遍》、《紅潮》、《大刀記》等革命小說。說起來也真是諷刺,我的閱讀生涯居然是從革命傳統教育開始的。不過這不奇怪,因為對於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紅色經典是我們童年唯一能接觸的東西。所以在我這個歲數以及比我大個十歲左右的這代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紅色經典情結」。我想這是時代的烙印,其實與意識形態無關,更談不上是對於共產黨和「文革」的懷念。

粉碎「四人幫」之後,紅色經典的教育逐漸退卻,閱讀的多元化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首先接觸的是小兒書,也就是今天說的連環畫。當時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有一些租小兒書的路邊地攤,一分錢租一本,經常可以看到放學後的小學生坐在地攤上翻看,我就是其中一個。而真正讓我開始接觸到書籍的海洋的,就是我母親工作的革命博物館的書庫。沒有課的時候,我經常跑去館裡找母親,她上班,我就跑去書庫,那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書庫。

那時候社會上流行的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以及《希臘神話與傳說》、《一千零一夜》等就是在那裡看的。當然,很早接觸的還有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記得那時候看《三國演義》到入迷的程度,幾乎書中所有人物的名字都可以背得出來,還曾經按照我心目中的武功高強排出名字來。

小學四年級開始,社會上流行聽評書,收聽劉蘭芳的《說岳》,單田芳的《隋唐演義》成了我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現在回想起來,我對歷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有收聽這些傳統章回小說的影響。而接下來,就是武俠小說的浪潮席捲而來。

到了初中,學校的圖書館立刻成了我上學最大的樂趣,每天下課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圖書館裡度過。那時候因為花太多的時間在圖書館裡,以至於當快要開始考高中的時候,我們班主任汪世鈞老師(現在已經去世)還專門叮囑圖書館,不要借書給我,讓我能夠專注在複習考試上。不過三年下來,我們那個小小的藏書量有限的圖書館裡面,我有興趣的書,已經差不多都看過了。之後上了高中,圖書館的藏書量使得我的閱讀從廣度到數量都有了大幅增長。(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