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孩子番不是在作對

2012/10/02 06:00

圖/達姆

文/李嘉修

圖/達姆

小玲是四年級女生,患有輕度智能不足,媽媽認為小玲有情緒障礙,因此帶她來找我。

媽媽說,每次起床、洗澡、寫功課,乃至出門買東西,對她與小玲而言,都有如噩夢一場,例如,出門上學前,小玲常因為衣服穿反了,不願再更換,而與媽媽發脾氣;作業寫錯,媽媽要求小玲訂正,她因為不想重寫,也常與媽媽發生爭執。

有時候媽媽受不了小玲耍脾氣,會喝令她若不服從規矩就要打嘴巴,小玲有時會不甘願地把被要求的事情草草做好,但更常發生的是板著臉孔「ㄍㄧㄥ」在那兒僵持不下,媽媽愈是見這模樣,心中愈是一股怒火。

媽媽說小玲明明可以把事情做好,卻刻意跟她作對,明知道媽媽要趕著上班,卻依然故我,非得要惹她生氣不可,不知道怎麼辦?

輔導一些具特殊需求的孩子的過程中,發覺許多家長或師長,常陷在一個盲點中,認為孩子不守規矩或達不到要求是「故意」的。

言下之意,認為孩子的問題行為,是他們明明知道怎麼做,且具備足夠的能力做好,但卻「不願意」做到。當認為孩子故意作對、唱反調時,大人的情緒勢必受到影響,便難以與孩子平心靜氣地一同解決問題。

然而,大人往往沒考慮到:孩子有無可能只是能力不足、做不到?而非完全刻意不願做或不想做?

<專家怎麼做>先理解接納 再來解決

在我與孩子的工作經驗中,發覺總能找到孩子不足的能力,況且,沒有人喜歡故意表現不好,也沒有人喜歡被責難。

從這個觀點出發,更有機會冷靜地思考與運用方法來協助孩子解決困難。

◎ 理解與接納:

我嘗試協助媽媽去理解與接納小玲,她因受限於認知能力不足,所以時常無法達到媽媽所要求的標準而犯錯。且當小玲在面對被責難的壓力時,也缺乏足夠的能力作出適切的反應,因而產生情緒困擾與鬧脾氣。

理解孩子並非故意找麻煩,接納孩子可能具有能力不足的地方,下一步才能確認孩子的需求與設法協助他。

◎ 確認需求:

若孩子並非刻意表現不好,那我們便得思索孩子可能缺乏什麼能力,或受到什麼阻礙。

小玲可能很難輕易地辨別衣服的正反面,也無法順利應付學校指派的作業,且在家人指正她時,可能也誤解為家人要責備她,讓她感覺更受挫而不知怎樣因應這個處境。

所以小玲需要的可能是習得更輕易辨別衣服正反面的方法,適合小玲認知程度的作業,及正確理解師長想提醒與協助她,而非責怪或批評她。

◎ 合作解決問題:

理解孩子表現不如預期可能的原因後,便要開始思考運用什麼方法,能與孩子共同順利解決所遭遇的困難。記得,重點是合作解決問題,而非與孩子競爭與較勁。

讓小玲感受到,媽媽能夠理解她並非刻意將衣服穿反,並一起討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也能一同參與討論,而非全以大人的意見為依歸。例如,小玲與媽媽皆同意可以在衣服正面貼上海綿寶寶的貼紙,並在衣櫃上貼一張小玲穿著正面貼著貼紙的衣服照片,以提醒自己不會穿反。

<教養一點靈>答案就在問題背後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系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博士說,孩子每項問題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未解決的問題,或是落後與不足的能力。換句話說,只要孩子有能力,就會有好表現。

因此,當孩子表現不符期待時,請別太快認定孩子是意願不夠、故意表現不好,這樣的想法對解決問題常於事無補。

以理解與接納的態度,確認孩子的需求,與孩子合作,才更有可能心平氣和地設法解決問題。(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