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全球觀測站〉教養民主化 親子雙贏

2012/10/09 06:00

圖/裴小馬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裴小馬

同性戀婚姻最近在美國沸沸揚揚,民主黨打算將同性戀婚姻合法納入該黨黨綱,但社會上同時有一股反對同性戀婚姻的聲音與行動展開,尤其以速食連鎖店Chick-fil-A為首,在各地拉開,引人側目。

八月一日下午Chick-fil-A店門口站著排隊的人潮綿延不斷。朋友告訴我,那些在該速食店大排長龍的人都是支持該速食店的反同性戀婚姻來的。

為了回應八月一日該速食連鎖店的反同性戀婚姻,八月三日,同性戀人團體則在該速食店舉行同性戀接吻活動,以抗議該速食連鎖店的反同性戀婚姻人權。

對於這種支持和反對同性戀婚姻同時存在的現象,我很好奇的打電話詢問我的一個同性戀朋友馬革力特,我問她身為同性戀的一份子,是否有什麼感想。

馬革力特告訴我,美國是民主國家。所謂的民主是,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力,也有表達其思想的自由,當然,也有行動的自由及選擇的自由。這樣平和的支持和反對同時存在,沒有暴力出現,的確需要有堅強的民主素養做基礎。

一個社會的成熟度,就是不必將反××,對號入座,認為就是反自己。例如如果有人批判教師體罰學生,或者教師貪污,甚至是教師性侵學生,那些當老師的人不必將這種反××等於是反自己,當然就會心平氣和或客觀地看待事件的發生,而不至於為反而反的捍衛自己行業的異常聲音出現。

同樣地,這樣的民主思考和做為連結到家庭教養,就是父母如何對待子女。

<家長一點靈>懂得放手 尊重孩子決定

我在一篇文章上讀到一位台灣女性和美國丈夫婚後住在台灣,他們看到不少的孩子在台灣的孤兒院沒有人領養,就產生給那些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成長,而不想自己生孩子的想法出來。

這對夫妻於是開始領養一個孩子、兩個孩子,最後是四個孩子。他們的美國父母對這對夫妻的大愛讚賞有加,對那些領養來的孫子女視同血緣對待,但台灣的娘家父母卻堅決反對這種領養行為,而且還杯葛抵制這對夫妻,當然也不願意承認那些領養來的孩子是孫子女。

這樣的現象維持很多年,讓這對異國戀夫妻得忍受娘家的冷對待,還得長久地等待娘家的消氣。相反地,在美國,領養是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我的一對美國朋友的兩個兒子婚後都領養孩子,一個是妻子不孕,一個是墮胎多次後不孕。我的這對朋友雖有遺憾卻沒有抱怨,他們欣然接受所有的領養孫子女,無異於血緣孫子女。

還有一些現象是,父母生氣子女很久,只因成年子女選擇非父母喜歡的對象結婚或行業為人生事業,或者堅持子女得選讀父母喜歡的學校或科系,如著名的電影導演楊德昌,他喜歡拍電影,但父母堅持他必須走理工路線,因此,他在美國的大學取得理工的碩士文憑後,拋下一句話,「你們要的,我給你們了,現在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然後,楊德昌開始拍電影,也交出非常出色的電影成績單來。

楊德昌在中年時走了。在那麼短的生命中,他如果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只是依照父母的命令或旨意行事,可能會帶著憤恨和悔恨告別人世。如今,楊德昌不只圓了自己的夢想,也給台灣社會留下足以讓我們省思和回味無窮的電影,成為台灣文化重要的一環。

<親子互信>以愛為基礎 教育民主化

家庭教育要進步,一定要走向民主化。

家庭教養要民主,就像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一樣,腳步是步步難,但即便如此,沒有人願意回到戒嚴時期,也沒有人願意回到「萬年國會」的時代,更不願回到「蔣氏父子總統到死」的時代。民主不是教養的萬靈丹,但民主是一種反省、一種選擇、一種不同意但捍衛對方說話的自由,也是持續改變和進步持續改變和進步的動力。

家庭教養要民主,需要有無條件的愛和信心做基礎,而且,信任孩子時,同時也信任自己。這樣,父母才能真正的放手孩子自由飛翔,尋找他們的天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