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居家實錄〉家具矮一點 親密多一點

2012/10/30 06:00

當功能的界限破除了以後,小孩子那自然的、原始的情感,就會湧現出來。

文/應志遠 攝影/楊雅棠

應志遠(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我所住的這間房子,自從結婚以來,歷經了大大小小不下7次的裝修。

有一次,我靈機一動,請木工師傅把家裡一張又大又重的桌子四隻桌腳給鋸短一點。他百思莫解,覺得幹嘛把好好的桌腳給鋸掉呢?我跟他說,把桌腳鋸短,讓桌面下降,家裡的感覺會溫馨一點,孩子也會比較快樂。

但無論我怎麼解說,木工師傅仍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我在桌腳畫上記號,約莫鋸掉將近一尺的長度。要下鋸的那一刻,半蹲著的他還把頭轉過來望著我,用閩南語對我說:「沒醫了喔!」意思是這一鋸下去便覆水難收,他在給我最後的忠告。

師傅鋸好之後,我把桌子翻過來,往地上一擺,不由得好樂!

許多到過家裡的朋友都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家的桌子、椅子都被鋸斷腳,比一般的桌椅來得矮呢?

<高度變低>調整生活空間 親子沒距離

早年我還沒把桌椅鋸短以前,光是利用床舖的高低落差,就可以製造和孩子親密的機會。譬如我會坐在地上,緊靠著床沿,孩子原本趴在床上,就會自己爬過來,用她的頭碰著我的頭。

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從孩子的眼神中感覺她快樂程度的變化,於是我們決定:一定要調整居家空間。

我二姊是專業的幼教機構經營者,她開設的幼稚園幾十年來營運得很成功。我們聊到現代的教育觀念,二姊說,會特別為孩子設計符合他們尺寸的家具,為孩子製作兒童專用的桌椅、馬桶,都是到了近代一百多年才有的事。

大人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幼兒卻在地上爬,他們看不到父母正在做什麼。以小孩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是很難企及的;孩子要適應大人的世界,是很辛苦的,有些經驗甚至會留下巨大的陰影。當大人願意考慮到孩子的狀況,願意放低身子陪伴孩子,試著跟他們「在一起」,其實是幼兒教育的大躍進。因為,空間距離的拉近,心理的距離也會拉近。

當大女兒啾啾出生後,我便注意到,如果要讓孩子靠近我,跟我很親密,我需要做些努力。我常常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和孩子聊天,讓她們可以輕易地從我身上跨過去;當我不斷地降低我的高度,或者把孩子抬得比我還高,讓她們居高臨下看著我,或者坐在我的肩膀上散步,望得比爸爸還遠,孩子立刻就開心起來。

我觀察過,同樣的一批人,其中有大人、有小孩,當大人的相對位置比較低的時候,孩子馬上就有不一樣的反應。大人如果想趁此時跟孩子溝通,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什麼樣的空間,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跟他是親密的呢?盡量把能夠放低的家具都放低吧!

<規格多元>打破規格化 多了孩子氣

我們家除了所有的東西都盡量放低外,也喜歡可以活用的家具,比如我家有個桌子,它的桌腳是可以調整高低的。有些朋友還發現,我家很多東西的尺寸是不太合乎常理的,比如桌子是一般家庭的數倍大;有些家具看起來功能不明,不知該算是桌子還是椅子?就連坐墊也是有薄有厚。

大部分的家具因為講求實用性,講求符合人體力學,講求使用起來要舒適,最後做出來的成品也就大同小異。這樣一個凡事講求實用的世界,就在不知不覺中走向規格化,而人身在其中,便也適應了這樣的規格化。

然而,小孩子是特別敏感的,當孩子進入一個空間,如果這個空間打破了規格化,所有東西都可以隨意改變位置、改變用途,他可以在地板上畫畫,可以在桌子上睡覺、跳舞,可以坐在樓梯上聽音樂、溜滑梯……,當功能的界限破除了以後,小孩子那自然的、原始的情感,就會湧現出來。

小孩子並不喜歡規格化的事物。為什麼遊樂場這麼好玩呢?因為它的設計跟實用性無關,它的比例都是放大的,連色彩也是繽紛不尋常的。

當孩子保有對萬事萬物無窮變化的驚喜與好奇,而不只是待在規格化的世界裡,就會顯露出真正的快樂。規格化的好處是實用性強,很容易就懂得如何操作它,但是要留心,我們的生命不要也被規格化的事物所限制了。

現在,我的孩子都長大了,她們一個167公分,一個168公分;鋸斷了腳的桌椅卻不會長大,怎麼辦呢?

我跟孩子們說,這些桌椅看來都太低了、不實用了。但她們都說,她們就是要這樣的家,一個看起來永遠像是有孩子住在裡頭的家。

我想,社會環境也是一樣的。如果許多的考量與想望,對孩子來說是貼心的,是朝向孩子的,這便是個相對較好的社會。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取捨多偏向大人的心態,少了孩子氣,這樣的世界未免太老成,而顯得暮氣沉沉!

<作者小檔案>應志遠

東吳大學音樂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國中小學音樂班任教12年後,赴巴黎學習指揮4年,取得巴黎師範學校及里勒市音樂院指揮文憑。回國後籌組「童想樂團」,主張無包裝無距離的表演形式,並希望透過講演方式,傳播音樂教育新思維,找回健康的學習與表演態度。也在文山社區大學開設古典音樂欣賞課程。即將出版親子書《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