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看見散文的可能性 - 第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1〉

2012/11/18 06:00

圖:蘇意傑

時間:2012年10月18日下午2時

散文獎決審議會現場。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小野、阿盛、愛亞、廖玉蕙、劉克襄(按姓氏筆畫排列)

攝影:陳奕全

記錄:楊媛婷 圖:蘇意傑

★★★

會議開始,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四百八十五篇來稿,由劉梓潔、孫梓評、凌性傑、羅珊珊、徐國能、蔡昀臻、劉叔慧、李時雍八位初審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三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宇文正、蔡逸君、鍾怡雯三人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五位決審委員公推小野為會議主席,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阿盛:本屆參賽作品較歷屆更顯多元新異,文風與寫作手法皆大膽,但有時作者前衛過度,反而造成讀者閱讀方面的困難,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須仔細斟酌;而用詞遣字得當、優美與否,也是我所重視的標準之一。

劉克襄:散文到底該如何定義,最近爭議又起,不過散文的定義會依照年代變遷與個人主觀評斷而有所不同,本屆作品讀後更引人省思此一議題。讀過這一屆參賽作品,會感覺新式散文似乎正在崛起,嘗試顛覆傳統散文角度與看法的作者,已跨越了當代的高度,讓擔任評審的我們在判斷時更具挑戰性。然而,能看到散文未來的可能性,身為評審是感到可喜又期盼的。

愛亞:本屆許多作品獨具風采,但主題總圍繞悲情或親情。早期文學獎參賽作品氛圍總溢滿悲情,但經濟起飛、環境改善後,書寫陽光快樂氣氛的作品隨之增加,這兩年「困窘」類型的散文作品卻異軍突起,好似文學始終無法涵納喜悅與幸福的因子。我認為東方人的作品缺乏如西方文學中黑色幽默作品,也許這跟社會因素與歷史背景差異有關。

廖玉蕙:閱讀這次參賽作品讓人心情愉悅,看到新式散文的出現,讓人不免有「未來一直來一直來」之感。參賽作品類型多元,囊括溫馨、獵奇、人文、環境等,參賽者的寫作技法有持傳統筆法者,也有使用新式筆法者,層次較往年更加提升。

小野:我讀到多篇精采而且可能即將引發文壇新一波流行的作品,備感興奮,更對未來散文的期待又加深一重。社會多元文化與新穎思潮都綻放在作品裡,甚至覺得參賽者的巧思其實比評審走得更遠。初、複審相當用心篩選,讓決審的評選更顯困難,也足見本屆作品素質的整齊與優秀。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投票,不分名次,每人圈選五篇,結果為:

五票作品

〈討土〉(小野、阿盛、愛亞、廖玉蕙、劉克襄)

四票作品

〈種花〉(小野、阿盛、廖玉蕙、劉克襄)

三票作品

〈恐懼遊戲〉(小野、廖玉蕙、劉克襄)

〈邊緣,人在〉(阿盛、廖玉蕙、劉克襄)

〈M6〉(小野、愛亞、劉克襄)

〈陌生人〉(阿盛、愛亞、廖玉蕙)

一票作品

〈島語辭書〉(愛亞)

〈少年阿魯巴〉(阿盛)

〈風的想法〉(愛亞)

〈口交詠歎調〉(小野)

○票作品

〈戶神貼〉、〈蝙蝠與蘭花〉、〈紋身〉、〈布袋默戲〉、〈陽台〉

未獲票作品不進入評比,接下來,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的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島語辭書〉

愛亞:我雖有圈選這篇,但它卻有文章結構鬆散的缺點,另外則是開頭內容過於艱澀,閱讀不易,作者若能把文章開頭改為較淺白的內容,相信更能勾起讀者的閱讀興味。

阿盛:作品最大的缺點就是欠缺中心命題,一篇沒有重點的散文,讓人讀起來會有「不知所云」的飄浮感。

廖玉蕙:作品想申論的主題與作者本身的人生經歷,兩方面結合得並不高明,通篇呈現「議論歸議論、生活歸生活」的不協調感。

劉克襄:這篇片段分開看具有可讀性,打個比喻來說,有些段落像美味的珍珠,有些則似香醇的奶茶,但結合後卻很可惜並非是一杯美味的珍珠奶茶,缺少協調流暢的一體感,使精采度大打折扣。

小野:〈島語辭書〉屬少見的議論型散文,但作者論理部分有待加強。

〈少年阿魯巴〉

愛亞:這篇文章有種熟悉感,有可能是「阿魯巴」在台灣校園曾經非常風行。

劉克襄:這篇作品缺乏文學的況味,是個平鋪直述的簡單故事。

阿盛:我同意劉克襄的說法,相較其他獲票作品,這篇的確明顯缺乏文學味。

〈風的想法〉

廖玉蕙:對寫作散文而言,流水帳式紀錄是一大忌諱,這篇卻犯了此一大忌。如文章裡用「某月某日天氣陰」的老派寫法,劇情與情趣的鋪展更是付之闕如,沒有寫出該表達的重點。

阿盛:這篇很單純是個紀錄,很難說是一篇散文。

劉克襄:這篇就是「筆記卻硬套用在散文上」的範本,有個比喻來形容這種情況──「當了尼姑就不要想談戀愛」,作者在行文時本來就該有所取捨。

愛亞:我很高興看到能有作者以散文書寫台灣的高山植物。很多人對於日常的植物是毫無興趣的。而且此篇內容豐富,書寫山野的鳥類與樹木等自然景物,讓人讀起來很來勁。

劉克襄:建議作者若是日後書寫這類主題的作品,若採用自然元素就以自然元素為主,不要再摻雜一些其他元素。比方說最後一段竟還寫出老套的呼籲口號,使文中原本營造的原野氛圍蕩然無存。

〈口交詠歎調〉

小野:我很勇敢地投了這篇文章一票,作者訂定題目相當大膽,可能有人光看題目就卻步。細讀之下,作者運用巧思把情色提升到藝術層次,並帶有黑色幽默的嘲諷。

阿盛:這篇真的很特別,目前還沒有人採用這種寫法。但若能使用較隱晦的寫法會更好,而不是用如此赤裸、露骨的方式來寫;作者在文中引用如《道德經》、王爾德等經典文本,其實不必要,不如直接使用自身的文字去闡述即可。

愛亞:這篇我認為有「物化」身體的嫌疑。作者文字雖好,卻是譁眾取寵。

廖玉蕙:作者聰明過了頭,像是以「一個看來久未有性生活的女人」這樣的說法來描繪他人的母親,讀來讓人感到有失厚道。

劉克襄:這篇第一段我非常欣賞,最後面的「陰莖沒有骨頭。燒完了,什麼也不會留下。」也寫得非常好,但文章中間,作者採用經典文學內容的穿插,反而讓人感到刻意的炫技。

三票作品

〈恐懼遊戲〉

愛亞:本篇寫法讀來感覺熟悉,不過也許是內容有關參觀納粹集中營的緣故。另外,〈恐懼遊戲〉跟〈M6〉題材相近,〈陌生人〉跟〈種花〉亦同,雖然我選擇〈陌生人〉跟〈M6〉,但並不代表另兩篇文章不好,對於題材相近的作品,身為評審只能取捨割愛,另一點則是這篇作品似乎不像散文,而類近小說。

廖玉蕙:我不認為這篇會偏向小說,作者的寫法的確特別,以括弧分隔鬼魂跟參訪集中營遊客的對話,設計相當出色。內容談論的就是文明跟野蠻的分際為何,文章裡議論文明蘊含殘酷的部分非常精采。

小野:此篇是這批作品中少見論述型的散文,社會裡的文明跟殘酷確實是個大哉問。目前散文大抵走抒情派,論述型散文非常少,我不認為散文只能有小清新、愛情與親情等狹隘的類型。另外,這篇比起〈島語辭書〉論述部分高明太多,作者巧妙運用與鬼魂對話帶出納粹集中營歷史,讀了之後讓我感到驚豔。

劉克襄:回憶過去閱讀描繪納粹屠殺的文學經驗,似乎曾讀過以「靈魂跟著你走」為主軸的類似作品,這次在參賽作品中看到以此為設定所書寫的散文,我非常驚訝,這種主題非常不好寫,挑戰性亦高。作者以一位來自東方的醫學院學生到該地參訪,能將所視、所感書寫出來,相當不易,文中論理合情合理,更以作者本身醫學專業切入,寫到一般人無法觀察到的專業角度,是我心中前三名的作品。唯一挑剔的是,文章裡「真殘忍」一句,提前把「梗」揭開,不過瑕不掩瑜,作品幾近完美。

阿盛:文章不只寫實像也帶入虛像,讀來確實類似小說,作者將鬼魂與人類的對話虛實交錯,手法優秀,不過在篇幅有限的散文裡,討論的議題似乎過於龐大。

〈邊緣,人在〉

阿盛:描寫微小人物的卑微人生,作者不露痕跡,讓卑微人物蘊含恢弘器量,文裡阿嬤有智慧地待人處事,也看得出是作者的親身經驗。議論部分未淪入說教窠臼,作者表達自身價值觀原是源自阿公、阿嬤,教誨則藏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裡。此外,也探討「什麼是邊緣,什麼是主流」,點出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矛盾。

劉克襄:閱讀〈種花〉和〈恐懼遊戲〉後,再讀本篇更是大開眼界,不僅內容呼應主題,文字美學亦呼應題目的設計,作者描寫鄉土族群,文風又能有獨特風格,實屬少見。

廖玉蕙:本篇點出「一群人的時候是潮流,一個人的時候是瘋子」,申論到底什麼才是「邊緣」,與張清志作品〈啞口〉探討的議題非常接近。另外作者用字有些許瑕疵,像是台語文裡面的「痟一世人」卻寫成「痟一輩子」,兩種語言的轉換不夠周全。

愛亞:這篇內容過於瑣碎,在只能選五篇的情況下,只好割愛。

小野:我也同意此篇不夠緊湊,缺乏中心主題扣緊全文,實在可惜。文章試圖議論「邊緣」和「主流」,雖將其寓意埋藏在字裡行間,讀來卻支離破碎。

〈M6〉

小野:文章帶點懸疑性,讀到後面才理解「M6」是花蓮考古挖掘出的新石器時代人遺骸。

劉克襄:這篇類似〈恐懼遊戲〉,不過其處理技巧、手法、難度、重量都弱於〈恐懼遊戲〉。雖然作者的文筆吸引我投它一票,但是內容似乎是作者「擠牙膏」般硬擠出來。

廖玉蕙:這篇讀來確實會讓人覺得作者為了比賽的字數而努力填塞內容,很難跟作者起相似的共鳴。

愛亞:相較〈恐懼遊戲〉,我讀這篇很快就進入作者營造的氛圍,但是內容缺少趣味,如果文章是安排年輕的考古學家跟史前的人類交談或許會更好。

〈陌生人〉

愛亞:我覺得〈陌生人〉與〈種花〉兩篇主題相似。此篇寫兒子與繼母之間的相處,讀來自然感動,將彼此的愛與包容以中庸方式淡淡道出,而中庸,即為做人處事的道理。

廖玉蕙:我不覺得這兩篇主題相近,〈種花〉描寫親生母子,這篇則是寫繼母子。雖然兩篇都是處理親情,但是這篇內容卻有些許造作,如文裡寫到「在公車中打翻了咖啡,而母親不讓他擦地板」這種教養方式,不能視為母親真正愛孩子的表現,這個瑕疵讓我扣了點分數。

阿盛:雖然這篇我也有圈選,但無法與〈種花〉相比。我同意廖玉蕙的說法,雖然作者後來表示明白了「繼母為什麼打他的手」,我卻不能理解他究竟明白了什麼。作者描寫情感細膩,但此處內容卻不合常情。

劉克襄:這篇原本是我的板凳先發,也就是第六名,它之所以無法進入我的前五名,也是因為作者書寫繼母子之間的情感略顯做作。

小野:這篇內容語焉不詳,讀來讓人感到格格不入。

四票作品

〈種花〉

廖玉蕙:〈種花〉是我心中的首獎。本篇文字淡雅,就像淺淡的水彩畫,描寫親情、同志情誼的內容則蘊含無限的深情。用「種花」隱喻情感的壓抑,內容緊扣題目,我猜作者應該是個高手,鄉下母親對同志兒子那種淡淡不著痕跡,卻深情款款的愛,不言說而以行動方式表現的關懷,讀來流暢且動人。

阿盛:我看法與廖玉蕙相同,這篇也是我心中首獎。文中相當清楚地傳達人物的性格,以淡雅有味的文字展現母親堅韌寬容的性格,以及用行動展現對小孩的愛。最後以不識字的母親詢問春聯該怎麼貼,收尾漂亮;描寫與同性愛人的日常互動也很出色。作者藉由第三者旁觀式的筆調,以冷靜淡定語氣書寫濃情並不容易。另外,作者使用準確無可挑剔的台語文寫作,彰顯出其用心與考究,即使是少見的台語文也都語法正確,這在年輕一代的作者中是少見的。

劉克襄:本篇開頭跟結尾的處理手法都很優秀,布署文章情節的過程恰如其分,完全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但是文內的部分用字會使我困惑作者的年紀,就文章的文意,作者年紀可能跟我相近,如寫到520農民丟汽油彈的事件,該事件的時間點應是卅年前,不過文章裡面又用到「兔子、娘炮、半陰陽」等詞彙,「娘炮」一詞應屬晚近的語法。

廖玉蕙:作者不一定很年輕,同志題材不一定就是年輕的寫作者。

小野:作者雖使用「娘炮」一詞,因為他是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回憶往事的緣故,使用這個詞彙並無不妥。我也是非常喜歡本篇,作者描寫大時代下的人與事,知識及革命都包納在內。無論是文裡的母親聽聞「520農民事件」時,吩咐兒子小心安全不要參加那些運動;或兒子對於是否要跟母親出櫃內心反覆膠著,母親反倒很簡單便接受,這都是源於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這種愛不只強大,還毫無隔閡。

(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