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不再盲茫忙〉聰明整理 公私一把罩

2012/11/28 06:00

圖/寶豆

文/和田茂夫

圖/寶豆

大家可能認為,整理東西和資料的意思,就是依照種類和性質來「分類」吧。我最初也這麼想。

因應資料和內容予以大小分類,量多放不進抽屜的,就擺在書架上。這是一般人認為的「整理」。可是這樣效果不如想像的好。

這麼做確實可以避免東西不見、資料找不到等狀況,可是倘若抽屜上層放辦公室用品,中層放筆記文具、膠水、剪刀……如此細分時,計算機和電子辭典就會被塞在最裡面。

整理過後,反倒比整理前更難使用,例如不常使用的筆和文具,反而被放在最前端。

同時,資料放不進抽屜,只好收到書架上。資料必須一一豎起,才便於拿取。比之前堆在桌上更不方便。

這至少說明,用一般認定的「分類」來整理,並不能提高效率,有時反而使效率變得更差。

<Check Point1>單純收納 不如考慮使用率

請先在腦子裡整理一下,看看你自己需要的,若依據種類和性質來整理是否恰當?商店若按照東西種類來排列,將便於客戶購買;研究機構則需要把資料依據不同性質做整理。

但我們是為了便於工作才來整理,與依照種類和分類別整理的目的不同。從提高工作效率這個角度來看,其中一個基準就是「使用頻率」。換句話說,與種類和分類無關,愈常使用的東西愈應該放在手邊,這點很重要。

提到整理,腦子裡首先會浮現書店或圖書館井然有序的陳列模樣,但那麼做不一定對你的工作有幫助。改變角度,用提高效率的角度來整理看看吧。

*容易拿取,容易找到

為何收納,當然是為了工作。因此不論收得多好,倘使很難取出,或很難使用都不成。也就是說,重點在「如何使用」,不在「如何收納」。

當你想整理東西時,如不提醒自己這一點,恐結果會徒勞無功。

為了便於使用,首先要考慮的是「容易取得」。

當然,現實情況不容許你把所有東西和資料都放在容易取用的地方,勢必有些東西會比較難拿。

*依「使用頻率」改變整理

依照這個邏輯來思考,你將會明白:不必平等對待所有東西和資料。考慮發揮工作效能,整理東西時「使用頻率」是一個基準。用下面的方針整理,比較便於使用。

經常使用的東西: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

偶爾使用的東西:放在容易找到的位置

很少使用的東西:方便收納即可,平常不必整理

以抽屜為例,常用的東西放在手邊,最好連閉著眼睛都可以拿到。偶爾使用的東西可以放在中央,要找的時候容易找到。

另一方面,很少使用的東西若放在抽屜深處,那些不容易拿到、也不容易找到的位置亦無妨。搞不好幾年才用一次,對你不會有什麼妨礙。

<Check Point 2>找出優先順序 很重要

不管怎樣有效的運用時間,工作還是永遠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因此,找出工作的優先順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把比較不重要的工作擺在後面,或者乾脆放棄,都是不得已的做法。

優先順序是依「重要度」與「緊急度」來判斷的。以下的順序為基本判斷:重要度高、緊急度也高的工作→重要度低、緊急度也低的工作

任何人都知道這個基本道理,問題是,我們通常會優先處理緊急度高的事。

例如,你的工作有這個月要做出促銷企畫,與今天要把商品樣本送給新客戶時,一般人會想:「促銷企畫明天再做也可以」,當然是把商品樣本送給新客戶,要優先處理。

結果每天都有類似的緊急案子發生,使得促銷企畫一拖再拖,到了月底才匆匆著手,不但完成度低,連自己都不滿意。

請牢記:工作的優先順序,是依「重要度」與「緊急度」兩大要素來判斷。

遇到緊急度高與重要度高的工作時,我們必須先處理重要度高的工作。

而且,執行緊急度低但是重要度高的工作,一旦有成效,這個結果就是你的績效。

<作者簡介>和田茂夫

1954年生於琦玉縣,畢業於明治大學文學系。在商業書籍的出版社擔任單行本的編輯,電腦雜誌的總編,現為自由撰稿者,雜誌書籍上經常刊登其文章。

專攻商務解說、電腦、網路的入門書,著有《只要三分鐘!聰明整理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