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致清大校慶日

2013/05/01 06:00

◎王丹

最近看到一些有關中國1920、30年代的大學校長的事蹟,聯想到現在的高等教育,不能不感慨,不是時間愈近,觀念就一定愈進步的。當年那些大學校長的理念,至今看來仍然是一種理想主義。

所謂大學,英文成為University,來源上就有Universal的含義,即「全體的,普遍的,一般的」。也就是說,大學的理念,應當是培養具有「全體的,普遍的,一般的」知識的人。什麼知識具有這樣的特性呢?在我看來,就是人性。只有人性,是涵蓋一切,跨越時間,並且深植人心的。大學,應當幫助學生掌握的,就是優良的人性。換句話說,就是培養一個合格的人。進而才是公民,然後才是有專業知識的人。

當年蔡元培主政北大,就提出學校應當培養學生具有開明的頭腦、求知的誠意,以及批判的思維。另一位北大校長蔣夢麟鼓吹「教育救國」,在他看來,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養成健全之個人,創造進化之社會」。在這裡,他更是把大學與社會連接在一起,不希望大學成為關起門來的象牙塔,而是希望大學可以成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機制。1931年,翁文灝辭去清華大學代理校長的職務,在清大大禮堂向師生告別的時候說的一番話,也具有同樣的理念。他說:「本人於今日臨行之際,有兩種善意的希望,願意貢獻給清華。一種是希望清華以後要保持安靜的空氣,一種是希望清華要具有進步的精神。總而言之希望清華以後在安靜的空氣中求進步。」翁的主張固然有重視教學,希望有踏實的學風的意思,但是他也是強調大學的社會意義。

在這些教育家看來,大學要向社會提供的,是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維護社會核心價值的人,而不僅僅是掌握專業知識,但是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的人。真正的大學,其基本精神,一定是形而上的,是思想性的,是進步性的,是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聯的。如果大學僅僅重視科系建設,只著眼於為職場提供合格的勞動力,這,其實不是大學,而是專科學院。按照這樣的理念,環顧今日的大學,能不令人感慨嗎?

1950年代的中國,在毛澤東的淫威下萬馬齊喑,但是有三位學者還是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馬寅初提倡控制人口,對抗毛澤東的「人多力量大」,受到批判的時候表示「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絕不向專以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些批判者們投降。」結果被罷官。水利專家黃萬里,反對毛澤東推動的三門峽水利工程,被打成右派分子。梁思成反對北京市的新建設,主張保留古城牆,因而被全國批判。這三位都出身清華大學:馬寅初是1911年清華津貼留美生,黃萬里1953年開始在清華任教,梁思成1923年畢業於清華。

上週是國立清華大學校慶日。謹以此歷史回顧,送給清華學子。●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