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喬喬被爸爸打了……

2013/05/21 06:00

喬喬不認真練烏克麗麗被爸爸處罰,網路一片譁然。(資料照/記者潘少棠攝)

文/蔡百祥

近日網路上6歲小萌妹喬喬,因不認真練習烏克麗麗,被爸爸折斷琴、打屁股。爸爸將過程放在社群網站上。小萌妹的粉絲一片譁然,短短兩天衝了一萬多筆留言。

工作上,時常有家長問我該不該打孩子,我表明不該用「打」的方式教育,家長就反問:「你不也是這樣被教出來的嗎?」在此,就提出對體罰的幾項觀點。

制定計畫,循循善誘:萌妹爸希望她學會「負責」,在兒童發展的階段上,6歲的孩子難了解「負責」這個抽象概念。建議漸進鼓勵,誘導孩子做出負責的行為。例如和孩子約定每天練習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只能練琴,不能玩貼紙、辦家家酒。和孩子共同制定練習計畫,每首曲子練幾次,才算結束。家長也能暫時保管玩具,幫助她降低環境誘惑。

體罰,過度激起負向情緒:大聲的責罵、使用暴力,會讓孩子身心受傷,激起孩子的敵意、負向情緒。孩子在這事件中,只記得不舒服的感受,難學會什麼才是父母期待的行為。借用心理師前輩名言:「大人打小孩,勝之不武。」

溺愛與嚴苛,好嗎?臨床上常觀察到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同時極端溺愛與嚴苛,不免聯想這溺愛可能是對孩子嚴苛要求的補償。這樣的管教方式,容易讓孩子感覺如履薄冰,隱藏犯下的過錯,以免受嚴苛處罰,亦不利孩子的情緒穩定。此外,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快速的學習家長對他的態度,我們都是成熟、可以自我控制的大人,請優雅地當孩子榜樣。

體罰,一次見效?曾有家長說:「如果我反覆向孩子提他犯的錯,他會自尊心受傷,還不如用力打他一次,他會知道事情就這樣結束。」我提醒家長,打孩子更容易影響他的自尊;另外,事情是不是過去了,不是家長單方面判定,也建議讓孩子學會收拾善後,遇到同樣的事情該怎麼辦,才算處理完成。

人本主義是寵豬撞灶?常有人誤會人本教育是不處罰孩子,人本的概念是接納孩子的特質,但也讓孩子學會對自身行為負責。絕對不是只有打、罵、教訓才算是處罰,身為人本心理師,我也會視情況處罰孩子,期待家長不要依賴暴力解決問題,可以採取暫時的刺激剝奪(例如面壁思過)、沒收玩具、禁看卡通。也建議讓孩子想怎麼彌補所犯的錯,讓孩子知道,事情不是錯了就無法挽回,還有其他彈性的修補方式。

最後,家長需要反思,打孩子是真心想要教他,還是一時的情緒宣洩?是不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孩子也知道,你快沒招了。你或許跟我一樣,一路被打上來,捫心自問,成長過程中,是否因長輩過度責罰,心中曾萌發忤逆的想法,這需要多少時間化解。

社會一直在進步,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要跟著進步,期待大家都能成為更好的人。另外,希望大家別再嚴苛的指責萌爸,教導孩子總是有心有餘、力不足的時候。重要的是下次我們快生氣的時候,想想該怎麼冷靜,用更好的方式解決。相互包容理解與支持,才讓我們在親職教育的漫漫長路,更有信心走下去。(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