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生活停看聽〉無形學力 才是實力

2013/07/10 06:00

圖/swawa.com

文/特約記者鄭曉蘭

圖/swawa.com

日本於1980年度起陸續在各級學校實施所謂的「輕鬆學習教育」,大幅減少上課時數、課程負擔,將教學重心轉移至生活體驗、興趣培養等,企圖藉此扭轉日本為人所詬病的填鴨式教育。

這項可謂顛覆傳統的教育政策上路後,在教育方針或升學考試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引發日本家長恐慌,積極投入孩子的學前教育,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面對校園學習時數大減,升學考試仍存在的現實環境,日本家長轉而求助坊間各種幼兒補習班或教材,造成「學前教育過熱」的問題。

許多教育學者有鑑於此,紛紛對家長提出警告,主張搞錯方向的學前教育只會徒增孩子負擔,幫助孩子培養「無形學力」,才能為入學後的「有形學力」奠基,同時建立獨立學習與自主生活等良好習慣。

<專家建議>幼兒期 多開發五感

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內田伸子教授(發展心理學)等多位教育學者,就對過度著重文字讀寫能力等的學前教育,持批判立場。

內田教授的研究指出,日本父母的所得越高,對於孩子的學前投資額也就越高,不過孩子入學前苦學的文字讀寫或漢字辨識能力等,會隨著年齡增長急速消失,大概到小學一、二年級,就會和完全沒有相關學前教育的孩子程度相仿。

比起知識性的學前教育,內田教授建議:「親子能在幼兒期運用五感共同體驗事物非常重要。孩子透過親子溝通或對話,能夠自行思考判斷,在親子羈絆逐漸深化的情況下,豐富本身語彙。不用花錢,孩子就能在生活中成長茁壯。」

日本著名教育學者岸本裕史的理論,也支持此論點,同時將所謂的「學力」分成「有形學力」與「無形學力」。

所謂的「有形學力」就是例如「13-5=8」或「『海洋』讀音=ㄏㄞˇ ㄧㄤˊ 」等,能以分數量化、測量的學力。

「無形學力」則是支撐上述「有形學力」的根本基礎學力,大致而言由「語言能力」(如聽懂老師講解內容、看懂教材內容等)、「教養」(專注力、堅毅力、耐力等),以及「學前體驗」(與其他孩子玩耍、與父母出遊、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等體驗)三大要素組成。

換言之,無形學力除了基礎教養之外,也與做人道理、人際交流、社會化各方面有很大的關連性,不僅左右孩子就學後的成績表現,更是孩子能否融入社會生活的關鍵。

<家長看過來>跳出成績迷思 培養無形學力

日本小學館幼兒教材編輯室室長四井寧,便引用岸本的理論,表示家長應擺脫只重視成績表現的迷思,著重「無形學力」的培養,因為這更關乎孩子一生的人格養成。

他特別指出,日本人向來重視「道」的文化,所謂的「道」就是任何事物應遵循的一套規矩、方法,舉凡如「書道」、「花道」、「劍道」、「柔道」皆為此理。因此,日本幼稚園或小學都有專門課程,從小指導孩子如何握筆或握筷子,還有像是必須把豆子從一個盤子夾到另一個盤子的相關練習。其實,這就是培養「無形學力」的一環。

四井室長進一步解釋,握筆與握筷子的道理是相通的,以握筷子的正確姿勢,抽掉其中一根筷子,就是握筆的正確姿勢。握筆姿勢與坐姿正確是持久學習的基礎。以錯誤姿勢握筆或坐沒坐相,孩子覺得手痛、疲累,自然坐不住。保持正確握筆姿勢與坐姿,孩子覺得舒服,自然就能提升學習專注力與持續力。這也是為什麼岸本會在相關著作中提及,「孩子幼兒期時若能在父母幫助下,培養出堅實的『無形學力』,進入小學就讀後,就能順利累積『有形學力』。……換言之,所謂『會念書的孩子』與腦袋好不好並沒有太大關連,只要具備『無形學力』,任何孩子進入校園後都能在學習方面有所表現」。

四井同時建議家長,孩童的幼兒成長期只有一次,在如此關鍵的時期,家長應盡可能與孩童一同學習、成長,與孩童一起玩耍、做功課,嘗試各種不同體驗,別把這麼難得的機會扔給他人、電視或3C產品。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身影成長,每位父母都是孩童最佳且無價的人生導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