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師聯絡簿〉親師衝突停看聽

2013/10/09 06:00

圖/陳佳蕙

文/趙文德

圖/陳佳蕙

有個心理學實驗,將一群三歲的小朋友,放在一間房間,中間放一盤糖果,告訴小朋友說:「等會兒老師出去一下,糖果千萬不能偷吃,偷吃的小朋友,會被老師處罰!」

老師離開十分鐘,從錄影機上看小朋友,前兩分鐘大家還能安分地坐著,兩分半後有一位小朋友按捺不住,偷吃了一顆,隨後偷吃的小朋友愈來愈多,十分鐘後,老師再度回到現場,問大家:「剛才偷吃糖果的舉手!」結果居然沒有小朋友承認!

在這實驗中可以看出,小朋友從小就有「趨吉避兇」的本能,面臨受處罰的情境時,往往對所犯的錯誤「選擇性遺忘」,就是我們俗稱的「撒謊」。

在教職生涯十餘年的經驗發現,許多的親師衝突,來自於小朋友的「選擇性表述」,小朋友最常對父母說:「我又沒犯什麼錯,老師就處罰我!」在一般的教學現場中,即使時間不足,老師仍會告訴小朋友錯在何處,不致於莫名其妙處罰學生!

還有一句常見的話:「老師偏心,我和同學吵架,老師每次都處罰我,別人都不會被處罰!」小朋友陳述的重點不在於事件如何發生,老師處理的過程,而是轉移成「公平」的問題。衝動的父母,聽到小朋友受了委屈,常常一觸即發,找老師興師問罪;有的家長選擇沉默,但對老師的印象與信任,卻打了一個大問號,甚至質疑老師教學與輔導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心理實驗,還反映了小朋友之間「從眾」及「模仿」的現象,當有人犯錯而嘗到甜頭(吃到糖果)後,其他小朋友容易跟進。在校園中,學生同儕的問題,往往有類似的情形,當老師與學生父母溝通時,家長往往認為自己的小孩被「帶壞」,而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小孩「帶壞別人的小孩」。

曾經有位媽媽,當老師反映在學校的行為偏差問題時,媽媽給的答覆是:「不會啊!他在家裡很乖的!」經過幾次溝通無效後,老師也無從著力,當這位小朋友上國中,和同學集體抽菸、飆車時,父母再也挽回不了!

<彼此尊重>親師聯手 許孩子美麗未來

面對林林總總的親師衝突,個人覺得父母與老師,是教育的合夥人而非「監督」與「被監督」,或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關係,因為雙方的重點,都在於「如何帶好孩子」,個人從過去的經驗中,覺得「親師合作」的部分,可以從幾個地方著手:

1.釐清事件本質:對於避重就輕,以偏概全的說法,要引導小朋友說出全貌,並且了解整件事情的處理經過,父母不急著罵孩子,孩子才敢誠實說出來。

當事件發生後,父母可以引導小朋友正面思考,例如:「下次遇到同樣的事,你可以怎麼處理?」「在這次的事件中,你學習到什麼?」回到小朋友的認知與反思面,才有助於小朋友的經驗建構。

2.留下處理過程:同樣的問題問三次,答案往往不只一種,一來是表達的方式不同,二來是人的記憶片段拼湊出現的誤差。

在學校處理學生行為問題,個人常用「書寫」方式,讓學生寫出事件的起因、經過,以及「做得不適當」的地方,利用寫的時間,小朋友可以反省與內化,寫完後,讓小朋友簽名和加上日期。這張紙的作用,一來成為事件的紀錄,二來我也會跟學生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只要改過來,畢業那天,我也會把這張撕掉,因為你已經真正成長了!」

小朋友透過書寫的過程,往往能夠自我反省,回到家後,也較不會避重就輕,可以有效的減少親師間的誤會。

3.積極主動溝通:平時的親師溝通,有助於理解教師教學理念,父母教養態度,學生學習狀況,生活常規等。

拜科技所賜,手機、簡訊、Line、Fackbook、聯絡簿等,不論工具為何,只要能增進彼此合作,減少認知落差與誤會,都是好方式。老師在教學現場,可以多一些正面的肯定,小朋友有好表現時,也可以做為親師熱線的素材,才不會讓家長看到老師的電話,就擔心小朋友是否「又」犯錯了。

4.正向支持的態度:〈陳元方答客問〉中提到:「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當家長在小孩子面前數落老師的不是,在小朋友心目中,自然很難服從老師的管教;同樣的道理,老師在小朋友面前,批抨父母的教養態度,一樣讓小朋友無所適從,親師間的相互尊重與真誠溝通,對小朋友才是最好的身教!

親師的共同目標,都是要把小朋友教好,讓他能快樂成長,平安茁壯,牽涉到觀念與做法上的歧異,需要雙方理性溝通與相互鼓勵,共同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作者為國小教務主任)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