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共讀〉用繪本溝通悲傷

2013/12/17 06:00

文/萬玟伶

前陣子一則令人心痛的外電,一位12歲的波蘭女孩因過於思念已辭世4年的父親,留下「親愛的媽媽,請不要難過,我只是太想爸爸了,我想再見到他一次」的遺書後便自盡身亡,母親難過地說女兒從來沒有因為父親的死亡而鬱鬱寡歡。事實上,父親的離去卻是一直縈繞在女孩心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面對失親的孩子,親友師長除了可協助他們與社工、諮商師進行心理諮商,還可以用什麼方式撫慰孩子並幫助他們走出喪親陰霾呢?以閱讀繪本的方式協助孩子正向面對死亡,或許是親友師長可參考、學習的方法。

長期推廣閱讀教育的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李苑芳建議,親友師長可先從《一片葉子落下來》中的植物主題和孩子談生命的來去,讓孩子在明瞭大自然春去秋來的四季變化中,理解生命的遞嬗;接著,再循序漸進以《再見斑斑》、《阿讓的氣球》等關於寵物、同儕離世主題的繪本,將範圍逐漸縮小,再以《強強的月亮》等關於父母辭世的繪本與孩子們進行更深一層的討論。

針對青少年孩子的生命教育,李苑芳則另外推薦《白楊樹之秋》、《把愛說出來》等書,透過成熟的語彙以及聚焦於孩子失親後的心緒轉折,期盼孩子藉由書中主角的歷程映照自身,明白自己並不孤單,進而坦然面對生命的循環。

同時,欲與失親孩子進行共讀的長輩,也應先閱讀死亡、生命教育等相關議題的書籍,建立「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啟動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的生命觀,因為長輩對於死亡的觀點以及能否以正向的態度看待,將影響與孩子共讀書本的氛圍。「孩子是敏銳的,」李苑芳再三強調,「他們會直接吸取長輩對死亡的感受,成為自己的解讀,建立自己對生命的觀點。我想這才是欲與孩子談論生死話題的大人最該注意的地方。」

藉由看似輕鬆的繪本引路,希望大小朋友皆能洗滌過去的憂傷,帶著親人的愛,堅強且樂觀地迎接每一個明天。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