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生命遇見鹿小村,轉彎了 - 楊麗玲談《山居,鹿小村》

2014/04/01 06:00

作家楊麗玲。(陳思嫻/攝影)

專訪◎陳思嫻

新作《山居,鹿小村》。

作家楊麗玲(1963-)寫小說劇本人物傳記,出版三十餘本著作,這次,終於書寫了私生活──《山居,鹿小村》。翻開散文,竟沒有目錄,莫非編輯或印刷失誤了?答案和她來到鹿小村的理由不謀而合,「書和人生都是沒有目錄的,並非我為它編碼與規畫,就能照著預期的方向去走,買下這座小屋也不在預期中,只來到南投看了它一眼,第二天,我立刻決定買下它。」

一次人生的隨機

原是企管系畢業的楊麗玲,在廣告公司任職時,因現在的丈夫認為她有寫作潛力,鼓勵她參加耕莘寫作班,結業後,楊麗玲獲得小說獎肯定,瞞著家人辭掉工作,每天帶著書騎車找個安靜的路邊,趴著閱讀寫作,「我還記得冬天時帶著媽媽準備的便當,每天靠著它省錢度日,就是為了一圓寫作之夢。」陸續得獎並擔任過記者、副刊編輯的她,始終把寫作當做一塊浮木,讓社會環境適應不良的自己,不致於滅頂,她形容:「寫作是我的救生圈。」

二十六歲時,楊麗玲出版第一本小說;現在,她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往來台北與南投之間。

擇居位於南投縣南港村,楊麗玲所暱稱的「鹿小村」,對於在都市長大的她而言是一種實驗,「我自己會活成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連昆蟲螞蟻都怕。壓根都沒想過到這地方,還會在屋裡和『長長的』(她在書中將蛇類稱為『長長的』)邂逅,此外還有各種想像不到的問題。」例如在城市居住,如果水電管線有問題,立刻能找人施修;鹿小村住處前後五百公尺,沒有半戶人家。「在台北有地下排水系統,但深山要有化糞池耶。」

楊麗玲說,人常以為很多事情都有先兆,其實往往沒有任何先兆事情就發生了,突然間,整個生命就在鹿小村轉彎了──有些人山居,是為了享受田園生活,幻想過耕讀人生,但楊麗玲不曾有過這樣的念頭。「於是,出版這本書時,我決定不放目錄,真實的人生是無法編碼的,來到這裡沒有任何計畫,就是人生裡的隨機。」

出版散文集,也是隨機之舉。楊麗玲說:「我個人的簡單生活不值得公諸於世,我也不習於活在燈光下被看見;我一直是個過得很簡單的人。」與散文疏離的楊麗玲,自稱腦袋裡有些離經叛道的想法,別人可能不那麼以為然,「因為別人不是我,所以很難理解,很自然地,我幾乎不寫散文。」楊麗玲的生命觀,因為在鹿小村接觸大自然,突然間變開闊了,也更鬆坦,「致使我想記錄自己的事情,與朋友們分享;記憶會消失,很多事情過了,突然就忘記了,很多感覺不會再回來。」不曾使用臉書的她,遷居南投後,朋友都以為她失蹤了,建議她應該開一扇窗跟世界互動,方便聯繫;第一次認真思及筆記自己的生活,是因為到了鹿小村這新環境而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臉書正好是個管道,楊麗玲開始把鹿小村的鄉居生活筆記放到臉書上,寫出身邊值得的緣分,與朋友分享。

打造有手感的生活

「緣分會滾緣分,鄉野的一切在我面前這麼清晰,在忙碌的都市生活裡,光是趕計畫和行程就累垮了,哪還有時間去注意這些細節?」楊麗玲描述,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陌生人,因舊識不在此處,無法時常相約見面;該用什麼眼光,姿態以及互動模式,去面對全新的陌生的人?「我們熟悉的人事,對他們來說可能充滿陌生感;而我是一個台北來的人,他們對我也會有既定的印象。」

楊麗玲放下鹿小村居民陌生的書畫與藝文資訊,聽著或許不識字的當地人使用自己的語言,聊著她陌生的生活內容──今年的枇杷收成了沒?橄欖怎都沒長,是因為氣候或者其他因素?梅子季節到了,該醃製梅子囉……諸如此類。「我不會文謅謅形容他們是一本不同的書,但因他們生活在鄉間,不同於都市的便利;太便利的生活把人訓練成低能的人。」楊麗玲舉例,假設開車在路上,輪胎壞了有多少人能動手修輪胎?在鹿小村,當地人為了省錢省瓦斯,只好利用廢木材,如果不這麼做,廢木會過剩。想要一張好桌亦要用好木材,鄉間生活,物品幾乎都用手做,人生是有手感的。」徒手搭建畫畫與寫作的工作室,楊麗玲在鹿小村也享受了有手感的人生。

藉書寫播種「台灣精神」

楊麗玲拜訪當地的水鹿養殖場,拿起相機喀嚓一聲,咧嘴的水鹿彷彿發出「咧~~」作怪聲,鏡頭下的鹿對著楊麗玲吐舌頭做鬼臉呢,易受驚的小鹿對她毫無防備,逗得鹿主人開玩笑:「妳是屬鹿的喔?」

楊麗玲之所以喚該地「鹿小村」,起因於南投縣南港村具有一百多年養鹿歷史,養鹿人口約一千人,超過五千頭的台灣原生種水鹿,相當於當地人口的五倍,在日治時期被證實全台灣最好的水質就在此,雖是小地方,卻是全台最主要的養鹿原鄉。楊麗玲提到,養殖者在鹿的青壯年時期,十幾二十年之間,割採鹿茸做為經濟作物,當鹿老了無法長鹿茸,不再有價值,便將鹿野放到大自然,當地人不吃鹿肉,也不販賣任何一頭年老的鹿。就是這樣的情感吧,幾近楊麗玲在書中屢次寫到「台灣精神」。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總被視為在敗壞中,但我認為台灣還是充滿力量,這應該就是台灣精神。」楊麗玲細數,在台灣精神裡,被遺忘掉的是什麼?那些認真的態度和人情味……還是值得不斷被肯定,愈多人肯定這樣的台灣精神,就會影響更多人;而被影響的人,在教育孩子時,自然會將此傳承下去。她自謙:「我只是在散文裡寫自己的生活經驗,不敢說要藉此宣揚台灣精神,這只是我這一年多以來,很簡單而真實的生活紀錄;也是我一年多以來很滑稽的過程。」

楊麗玲很清楚自己所要的人生態度與方向,「那態度是清晰的,但什麼時候會走到哪裡,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智慧能預見;至今,我仍覺得真誠和深刻的信念是很重要的,因為人生有美好的東西才會滋潤生命,人無法只是嚴肅活著。我曾問自己,當我只是我的時候,我有沒有能力,而非倚附外在的附加價值,與對方建立深刻的關係?」楊麗玲希望擁有更大的能量滋潤別人的生命,例如寫出《山居,鹿小村》,「希望能給別人的生活一點小趣味,不是非得國家大義,也能有能耐去滋潤別人的生命。」

來到鹿小村之後,「我愈活愈實在,以前對事情有逃避傾向,像個機器人,現在有時間用心享受生活的細節,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了。」

接下來,楊麗玲打算在鹿小村種植鹿所食用的構樹,忘了問,如果生肖裡有十三種動物,已身為鹿小村住民的她,願不願意屬鹿?●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