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說故事時間到囉〉說故事不給答案

2015/09/15 06:00

圖/黃鼻子

文/黃文綺

圖/黃鼻子

演講開場前參與者送上一束花,我開心接過,放在椅子上,小女孩走過來,問我「那花是真的嗎?」我回:「妳可以去看看啊!」她走過去,用手摸了一摸葉子,告訴我:「這是假的!」我問:「妳怎麼確定它是假的?」她說:「這葉子摸起來像紙。」「像紙就是假的嗎?妳還有什麼方法證明它是假的?」她用鼻子湊上去聞了一下:「我確定它是假的,聞起來有紙的味道。」我看著那束用了塑膠、紙和布包了3層的花束,再問她:「妳確定自己聞到的是花還是?」小女孩看看那束花,開始用手去摸花瓣、葉片、包裝……

那場演講的題目是自然與童心對話,我用了小女孩和我的對話開場,切入當天的主題,和家長分享在生活中與孩子對話的概念。從為孩子說故事開始,開啟成人學習思考和對話的一扇窗,在面對孩子提問時,不急著回答和替他解決問題,而是把他的問題再拋回給他,讓他自己去思考並探索答案。

特別記得那年孩子升上小學三年級,面對分班時,他問:「為什麼我好不容易和同學很好了,學校又要把我們分開?」我看著他,回問:「你覺得學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想了想說:「我知道了,學校是要我們多認識新朋友。」我聽著他的話,看著他認真的神情,笑著回應:「也許是喔!」他的表情從原先的嚴肅到帶著笑容。孩子到六年級要畢業時告訴我:「全年級的同學我都認識了。」

<家長看過來>愛問「為什麼?」 增進思考力

很多年前,我是一個身陷於親子衝突不斷中的母親,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驗來帶孩子,然而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說「為什麼一定要聽妳的?」正如繪本故事《莉莉愛問為什麼?》中,小女孩莉莉,總是不停地問爸爸「為什麼」,爸爸有時能夠不厭其煩地解釋,有時則會抓狂……看著書中總是仰頭望著爸爸的小女孩的臉孔,想到好多現實生活中的親子互動畫面。

喜歡讀繪本,因為繪本裡簡單的故事和圖像,常常讓毫不設防的我開始思考,那個愛問「為什麼?」的小女孩,也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孩子一定要聽我的?我是怎麼長大的?我真的都聽父母的話嗎?」這些思考,讓我學習如何放下成人的角色和孩子對話。

朋友4歲的兒子出門前,聽到媽媽說穿件外套時,停下來問了兩遍「是規定嗎?」媽媽不懂孩子的問題,孩子又說:「穿外套是規定嗎?」突然聽懂孩子問話的媽媽說「不是規定,我只是怕晚一點,你會冷啊!」孩子回應「不是規定啊!好,我穿。」孩子這問話的背後,還有諸如此類的問句「為什麼要穿外套?」、「為什麼要聽妳的?」、「為什麼一定要有規定?」、「不守規定行不行?」……

<兒童哲學教育>從故事中開始探索世界

兒童發展階段,會有段時間充滿著疑惑和好奇,從探問「為什麼」開始,在那個階段,如果身邊的大人能夠接納並且給予探索的機會,兒童便有機會學會獨立思考。

法國童書作家奧斯卡柏尼菲說「思考是孩子的遊戲」,他認為孩子天生是個哲學家,在童言童語中,常帶出具有哲學意涵的大問題。在《情感是什麼?》一系列的書中,有這樣的幾個問題「你怎麼知道爸媽愛你呢?」、「為什麼要和喜歡的人吵架?」「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就是諸如此類的疑惑,讓兒童和世界產生連結。

也正如兒童哲學教育家芭芭拉.布呂甯所說「透過問問題的方式,兒童開始認識這個世界,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自身存在的價值」。

我又不禁想到小時候,我總以為當我睡覺時,世界應該都睡了,為什麼世界還在繼續運作呢?李歐李奧尼在繪本中創造了《田鼠阿佛》,當別的小田鼠都在忙碌收集食物準備過冬時,阿佛卻能夠安穩地坐在石頭上,收集牠的「陽光、顏色和話語」,為什麼其他的小田鼠能夠接受牠不工作呢?阿佛怎麼和其他的小田鼠不一樣呢?孩子會不會也想當阿佛呢?

還有小鎮上的漢妮卡特小姐,堅持在皇后要出巡的時候,把一隻活生生的雞放在她的帽子上,引起全鎮的抗議和批評時,做父母的能不能和孩子一塊討論為什麼她要把雞戴在頭上?又為什麼其他人都指責她時,她還能堅持自己的做法?有哪些是戴帽子的規則?有什麼事是沒有法令規定,但是大家都會做的事?生活裡好多的問題可以思考和討論啊!(作者為台北市故事協會講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