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回娘家 婆家打臉

2015/09/20 06:00

圖/王孟婷

婚後回娘家,繼上週的幸福組之後,但現今社會還是存在著傳統觀念,今天就來看看這些回不了娘家媳婦的心聲……

圖/王孟婷

〈雙重標準〉媳婦不准 女兒卻可以

文/吳淑絹(台北市)

有句話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印證在我家的婆媳關係上,是再恰當不過的。

25年前我剛新婚,夫家幫婆婆安排開刀換人工關節,我本著愛屋及烏的一份孝心,自告奮勇放下手創的事業,全心全意在醫院照顧婆婆。當時身材纖瘦的我,整整照顧婆婆兩個月之久,期間尚需接送醫院復健。長時間的勞累,我變成了一隻憔悴的熊貓,但我心中仍舊充滿歡喜心,因為我在照顧「我的媽媽」呀!

婆婆康復後.我要回到娘家的工作崗位,她竟百般阻擾,並嚴厲斥責我:「妳已經嫁人了,要以夫家為重,不要常常回娘家,會給人家看笑話,以為我們虧待妳了呢?」當下,我真是青天霹靂無言以對。

事後母親安撫我心中的不平,要我做個「好媳婦」、「以家庭為重」,從此我揮別了白手起家的事業。至今,此事仍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小姑出嫁後,婆婆忘記對媳婦的告誡,把自己的女兒女婿全帶回娘家,悉心照顧外孫子女,迄今已近20年了。唉!「女兒」「媳婦」都是父母身上的心頭肉,而「公婆與岳父母」對子女養育之恩都同樣偉大,「本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每個人若能以「同理心」互相對待,「怨婦」與「石磨心丈夫」將相對變少,這將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呀!

〈什麼跟什麼〉常回娘家 表示婆家不好?

文/珍媽媽(高雄市)

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即在補習班、才藝班從事兒童寫作的教學,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份工作,我不可能為任何因素而放棄這一項工作,然而在結婚後就產生了問題。

婆家是在高雄縣,而我工作的地點是在高雄市,娘家正好是在補習班附近,因此每當下課後,都會回娘家看看爸媽,媽媽總會要我帶一些東西給婆婆,正因為如此,婆婆就知道我常回娘家。

剛開始時,婆婆都不吭聲,有一次媽媽又要我帶東西給婆婆,婆婆在接下東西的同時,開口說:「妳這樣常常回娘家,娘家附近的鄰居不會在背後閒言閒語嗎?妳媽媽沒有告訴妳做媳婦應該要注意的事嗎?」「老一輩的人常說:『媳婦如果常回娘家,代表婆家對媳婦不好,媳婦回娘家訴苦。』難道我對妳不好嗎?」

聽到婆婆這麼一說,我真的愣住了!天啊!事情怎麼會演變成這樣呢?

我把這件事情的原委告訴媽媽,媽媽為了幫我解決這一難題,帶了禮物親自拜訪了婆婆,並且解釋我為何常回娘家的原因,經過一番懇談之後,婆婆雖然口中說不會介意這件事,然而心中的罣礙依舊有點放不下。

為了解除婆婆的罣礙,也為了能夠回娘家探望媽媽,更為了兼顧自己的工作,只好善意欺騙婆婆了,因為婆婆是一位極為傳統的婦女,要改變她的觀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吃人夠夠〉連初二都不能回 情緒潰堤

文/隨風(新北市)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猶記婚前是甜蜜的雙人舞曲,結婚後一切就變了調。

身為長嫂的我,每逢過年過節都必須回婆家張羅全家人的三餐,這對廚藝不精的我是一大挑戰,一頓年夜飯花了近3小時才煮好,公婆除了有些微詞外,也特別交代年初二小姑、姑丈、外甥女一家人要回娘家,菜色要準備豐盛些。於是拿起食譜認真研究外,也偷偷跟老公反應:「我也是別人家的女兒啊!為何我要等小姑一家人吃完飯才能回娘家呢?」先生夾在中間也很難為。

自此之後,我習慣以夫家為主,節日也都是在婆家過,過年也都等到年初三小姑一家人回去後,才能回娘家。婚後的第8年,先生說希望過年前,我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一天,這樣過年就可以在婆家住到初五了。聽到這樣,隱忍多年的情緒終於潰堤,婚後8年從未曾在年初二回娘家,退讓的結果是連過年都不能回娘家了……

最後因先生找尋外人的寄託而結束這段婚姻。離開婆家,心中反而像是一塊石頭落了地,多年後終於可以回自己的家過年過節,即使前夫後悔想回頭,我也不願捨棄眼前握在手中的幸福。

〈永遠難忘懷〉久別探親 婆婆卻翻黃曆

文/高妹妹(苗栗市)

記得與先生首次帶剛滿一歲的兒子回娘家,實因娘家母親中風行動不便、父親又高齡,且夫家與娘家實有段距離,所以襁褓中兒子從出生後,不曾帶回娘家父母看過。

但當我們出門之際,突然看到婆婆翻起了農民曆,嘴中念念有詞地說到:「今天有沒有煞南?」聽到時,我心中一陣糾結,天啊!好不容易久別探親,卻要翻農民曆看日子,心裡實在為以後與娘家父母的聯繫充滿焦慮。

有一陣子因久未回娘家,心中實在不願意再去面對請示婆婆回娘家的高壓情境,佯裝去上班,趁機回娘家探望中風而長期臥床不起的父親;可是當抵達娘家才坐一會兒,就接到婆婆與先生先後氣急敗壞地來電責問又掛我電話,原來是不知情的同事去電夫家,不小心揭露了一切,這也導致至今我不敢留家中電話予同事。

如今我的父母已先後離世,但我永遠不能忘懷的是,當父親提出希望我多待在娘家一天,而我因顧慮夫家感受,狠心地只在家裡吃頓飯又北上,這段記憶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我希望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今日社會,婆媳或夫妻間,莫再計較媳婦或太太照顧娘家的父母,反而應放開胸襟,讓彼此家中的老人都能得到適宜的照顧,個人心裡安定就減少焦慮憂鬱,身體、心理才健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