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師會客室〉孩子老是被告狀

2016/03/15 06:00

圖/陳佳蕙

文/周素珍

圖/陳佳蕙

辦公室裡,王老師慍怒地掛斷電話:「小炳沒救了!今天美勞課拿美工刀亂揮;下課才10分鐘,就罵同學、跟低年級小朋友搶遊樂設施,前幾天踢班上女同學的腳還沒處理完,早修時又將同學筆盒丟進垃圾桶,」一古腦條列罪狀的王老師這時更激動:「跟家長聯繫,他媽媽竟反咬是同學先欺負他,他才會反擊,然後質疑我處理不公,說別的同學也有錯,為什麼只衝著小炳!真不知道父母怎麼教的。」

小炳是一號頭痛人物,資質優,但衝動多話,常被同學投訴打人、罵髒話、隨便拿取人家東西,低年級導師曾提出過動鑑定建議,希望進一步釐清孩子的問題,媽媽總無奈說:「小炳是阿公的金孫,阿公覺得看精神科會被認為不正常。」所以,這建議也就擱下了,但小炳脫序的行徑及上課放浪不羈的態度似乎愈演愈烈,如今更造成親師對立,我決定接手認輔的工作。

〈找出真相〉欺侮人是因為被欺侮

第一次會談,小炳害羞又內斂的表情,真難和「主犯」聯想,我提問他簡答,還不到10分鐘,就呈現無話可說的窘境,「裝熟」真難,我只好草草結語,要他回教室。

意外的是小炳主動提問:「老師,您不是要罵我嗎?」罵?「是呀!自然課時,曉琪和一些同學拿雷射筆照我的眼睛,我愈避開,他們愈故意,後來我才生氣地拿我的雷射筆丟曉琪……」小炳突然意會我在狀況外,突然禁口,似乎怕討罵,但我卻聽出某些端倪:「同學會欺負你嗎?」

在許多事件處理上,小炳常因「霸凌」同學遭懲處,因為他表現強勢、好辯、衝動及破壞力,但可曾想過,也許這是他被「霸凌」的反擊?

意識到問題,我試著跟媽媽聯繫:「小炳個性衝,也較自我中心,常常忽略自己的錯誤,將過錯推諉在別人身上,我們勸也沒用,告狀告到我也疲乏了。」小炳的媽媽說:「小炳回來常說,都是同學先招惹他,他才會生氣,還有一些同學會故意捉弄他,說反正老師只會處罰他一個。我做媽媽的面對老師的責難、孩子的無助,我該站哪一邊?該相信誰?」

你的孩子是否深陷像小炳一樣的人際互動?有時孩子對待孩子可比大人的懲處更殘忍,他們往往在心中殺人於無形,老師或父母,你是幫兇嗎?該如何查明真相,幫助這些被「霸凌」的「霸凌」者呢?

〈師長看過來〉對事不對人 事出必有因

老師,你可以這麼做。

1.對事不對人,不標籤化:對於一些「累犯」,教師常流露不耐而疏於了解就加以苛責。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值得信賴的、是維持正義的,常是事件圓滿處理的關鍵,贏得孩子的信任,等於贏得孩子的心,也能消弭許多爭端。

2.查明事件始末,不斷章取義:事出必有因,每個孩子都有「自以為正當」的理由說服自己「別人錯的比較多」,聽兩造說法,做交叉比對,然後做客觀、公正、合理的裁決,必要時以聯絡簿或電話知會家長或聽取家長不同的觀點,讓事件雙方都了解並接納你的處理。

3.雜事忽略,大事件才處理:老師一天要處理的事情真的不少,要判斷輕重緩急做相對應處理,別被小事煩極,反疏忽較大的事件衍生的嚴重性及該投注的心力。

4.期待全班一起幫助常犯錯的學生:班級凝聚力是營造來的,老師可透過全班性輔導或制定「小天使制度」,讓同學鼓舞同學,一起往良善的方向邁進,同儕間若能互相提攜,比起老師的苦口婆心,成效一定更大。

〈家長看過來〉不說教 不寵溺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1.關心孩子人際相處:除了學習表現,父母更應著眼孩子的同儕互動。孩子常和那些人一起?常提到誰的事?最不喜歡哪些人?原因是什麼?試著用朋友的高度和孩子分享,摒棄說教,傾聽孩子的心聲,你會更了解你的孩子,也更能找出問題癥結點。

2.不寵溺,讓孩子明辨是非: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寶,所以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往往是急於為孩子開脫或隨著孩子的說法而起舞,這不只讓孩子的不當行為被增強,更誤導價值觀。不偏袒徇私,與孩子保持良好溝通管道,這才是愛孩子、幫助孩子成長的表現。

3.事件發生時,與老師密切配合是要緊的:親師一起合作查明事件原委,不只讓景況明朗,更能明瞭彼此處理孩子問題的重點及態度,之後也較不會出現爭議。

〈師長努力課題〉別讓成見 讓孩子受委屈

在教育面前,沒有一個孩子該被放棄。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曾如此強調:「當霸凌發生時,老師要提醒自己,孩子會霸凌別人一定是需要幫忙。」「老師的敏感度應該要更強,當孩子出現不妥當的行為,無論是霸凌或欺負,老師第一個念頭是:他怎麼了?他有什麼需要嗎?他有什麼困難嗎?他有什麼不足?他只是為了反抗,還是真的聽不懂?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而不直接叩上『他不聽話』、『他就是這樣』的帽子。」我想,不只老師,為人父母也該關注這個議題。哭的最大聲不代表蒙受最大委屈,滌除成見,真相才能明朗。

小炳案例師長面對的也許只是偶發事件處理,孩子面對的卻是不被了解的挫敗感,該如何挽回孩子的信任,讓他投入人群,學習正確的人際相處之道,這才是為人父母及老師該努力的課題。

(作者為國小教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