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全球觀測站〉媽媽上班去 德國奶爸崛起

2016/06/08 06:00

德國鼓勵並保障父親多涉入家務跟育嬰,讓母親可以兼顧事業並喘一口氣。(資料照,法新社)

文/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

德國人向來是一個「做什麼就要像什麼」的民族,在這種執著的觀念下,「當媽媽就要像個媽」逼著許多女性在生孩子後,擔任起犧牲工作的角色,尤其在德國中小學都只上半天下,通常是女性被迫在家照顧孩子,這種觀念在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選事業就難顧家庭的情況下,乾脆不婚或不生就成了普遍的現象。生育率一降再降後,直接撼動著整個社會,而人口老化嚴重意味著持續下降的勞動力必須撐起越來越龐大的社福體系。

這就是德國政府發現必須伸一把公權力的手來逆轉這個現象的時候。但是鼓勵女性生育不能只是增加津貼、擴建幼兒園而已,鼓勵並保障父親多涉入家務跟育嬰,讓母親可以兼顧事業並喘一口氣,也逐漸增列在法律的保護中。

〈觀念改變〉帶孩子 不再推給女人

德國聯邦家庭部跟民調研究機構在去年中做過一項「年輕父母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的調查。針對子女都在6歲以下的3000對夫妻調查後發現,87%的夫妻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就對未來工作的分配問題達成一致,結果德西很傳統地幾乎都是爸爸全職,媽媽改成半職。德東較為均衡,爸媽都爭取維持工作,在觀念跟執行上跟法國人、瑞典人較類似。

這項調查還發現,高過90%的爸媽在子女出生前都表示,未來在職業方面有野心要更進一步發展,但子女出生後,德西的媽媽就開始說服自己降低要求,產後仍堅持全職的德西媽少之又少;另有17%的母親產後完全退出職場,其中高達二分之一希望能重新工作,卻無法得到另一半的支持。顯示出理想與實際之間的巨大落差。

以上現象在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DIW)近期公布的調查卻顯示出有所改變,至少在德國,帶孩子已經不再只是女人的責任。這除了是經濟來源的更動,帶動觀念的改革外,保母的育兒金過高還不一定找得到合意的保母,也是原因之一,加上政府以修定育兒假來加以鼓勵。調查發現到去年底為止,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德國父親選擇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年內請休「育嬰假」,而這個趨勢還在大幅增加中。

〈新政策上路〉領到父母金 爸爸得出力

德國《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報導這項研究時,直接就宣稱德國人「正在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革命已經上路,因為每3個德國爸爸中就有1人是在孩子一歲前申請留休家中。

這項結果跟德國的新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自2007年後有新生兒的家庭均可向德國政府申請每月最多1800歐元的「父母金(Elterngeld)」,可領至最多14個月。實際領取額度依照家庭狀況、父母職業和薪資而定。失業或低收入家庭也可領取每月至少300歐元。

這項父母金政策為德國爸爸立出了一個特別條款,也就是雙職父母的家庭,爸爸必須在孩子出生後的14個月中也休到至少兩個月的「育嬰假」,否則就別想領到最高14個月。這表示母親最多只可領到12個月的父母金,爸爸被強迫一定要休假兩個月不上班在家看孩子,否則剩下的兩個月父母金就沒了。父親可在14個月中任選兩個月休假,這段期間讓媽媽重返工作崗位。

在上述政策施行有成後,德國政府開始加碼鼓勵並保護帶職夫妻的彈性上班時間,好讓家庭分工能更靈活,在去年夏天再讓父母金的新規生效,也就是總金額不變,但發放期限從原14個月延長至28個月,雙職父母的其中一方可在孩子出生後的兩年內,選擇每週彈性上班時間。

〈大廠也加入〉爸爸請育嬰假 友善看待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社會經濟調查(SOEP)針對650對擁有最大僅4歲孩童的雙薪父母追蹤後還顯示,爸爸親自帶孩子,會讓家庭氣氛更濃厚,即使之後父母各自重返職場。

而父親如果願意給家庭的時間越多,願意在家待的時間越長,不但在家務的分配上會更平均匀,父親跟孩子的關係也較能長保親密。

在政府跟社會風氣的鼓勵下,德國一向保守的大型企業也逐漸加入對父親友善的行列,不少高級主管的以身力行,申請休「育嬰假」的人數開始上漲。以戴姆勒-克萊斯勒名汽車大廠來說,其在德國的旗下企業2013年只有1700名男員工請休「育嬰假」,2014年就上漲到2500人,其中高階主管增至220人,該公司還設有一個兩性平衡發展部,該部對媒體說男性休育嬰假,在公司內「已是一種常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