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奈落之底】 寺尾哲也/撞書

2023/06/06 05:30

◎寺尾哲也

◎寺尾哲也

停好車,迎面走來一人穿著與我同款的某日系平價連鎖服飾店T恤,尺寸搞不好還相同。撞衫了,但我毫無尷尬感。坐在書店看書,路人走過時揚起一陣香水味,正好是跟我擦的一模一樣的味道。撞香了,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怎樣。

為什麼「撞衫」和「撞香」常被描述成一種尷尬、羞恥、必須努力避免的狀態,然而同樣是展現個人品味和文化資本的伸展台,卻幾乎沒有「撞書」、「撞音樂」這樣的說法呢?

「咖啡店隔壁桌的人正在看跟我一模一樣的書耶,好丟臉!」「捷運上偷瞄到旁邊的人聽的樂團跟我聽的一樣,看來我要棄坑了。」似乎較少人會這樣反應。相反地,還會往心有靈犀、命中註定那方面去解釋。什麼圖書館裡男女主角伸手拿取同一冊書,指尖觸碰擦出愛的火花之類的影視劇情所在多有。

我能想到的原因是,或許香味、衣裝屬於外表的審美秀異範圍;選書、選音樂屬於內在的審美秀異範圍。而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內在的秀異只要秀到一定程度即可(他跟我聽同一個小眾獨立樂團耶,我們是同一國的);外表的秀異,則真正要秀到一個你死我活的地步。

並且,那些內在的秀異,或許更像是一種「求同」。顯示自己的異於眾人只是表面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尋找那些萬中選一的同類。

我自己本身「求同」的欲望十分強烈,以外表來說,求同遠遠超過秀異的需求。我完全不在乎和他人撞衫,看見路人穿一模一樣款式的衣服,反而會產生類似制服的歸屬感;留學生時代去朋友家參觀,看到一模一樣的 IKEA 燈具、沙發和床架,一模一樣的鍋碗瓢盆杯子餐墊加熱便當盒,在在感受到的是喜悅溫馨,血濃於水,覺得「這就是我們」。

友人林君對此理論嗤之以鼻。他說,他才不「求同」,他也不管什麼內在外在。「去聽獨立樂團 live,走到地下室發現一大堆人,我立刻開始懷疑自己品味是否太糟。」「發現別人跟我看同一本書更是不行。我之前念社會系的時候,都故意找同學都沒聽過作者的書來念。」

我不死心地問他,那圖書館兩個人借書借到同一本的劇情呢?難道不浪漫嗎?

他哼笑一聲,往椅背靠,椅子唧唧吱吱。

「屁啦!」他說,「那肯定代表兩個人平常都沒在看書好不好。」●

■【奈落之底】隔週週二見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