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俯身傾聽島嶼與世界─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

2023/06/11 05:30

歐陽文〈沿海岸線──海潮拍響島嶼的過去〉。1950-60年代被關押在新生訓導處的歐陽文前輩,為官方拍攝政治宣導的照片。今年藝術季主視覺也是參考歐陽文前輩的照片。(文化部提供)

文.攝影/呂妍瑢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開辦「綠島人權藝術季」,今年起轉換為雙年展模式,廣邀22組國內外藝術家、政治受難者前輩與家屬參展,讓彼此有更多時間共學共創。「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題,透過不同媒材的轉譯,柔軟之姿「俯身傾聽」歷史的「裂隙」,帶給觀眾多種接近人權的途徑。即日起至9月17日,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展出。

本次位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的展場,主要分為兩個區塊: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即「綠島感訓監獄」),兩者均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押的監獄。但新生訓導處和綠洲山莊實際使用的年代不同,前者為1951年至1970年,後者則是1972年至1987年。

利羅伊.紐與公館國小共同創作〈描籠涯與描籠涯船(船/村莊)〉,利用海廢打造7艘從今日回首過去、既是船也是家屋的藝術裝置。(文化部提供)藝術季總策展人蔡明君正在導覽菲律賓藝術家利羅伊.紐〈描籠涯與描籠涯船(船/村莊)〉,此作品置於新生訓導處的大草坪。

白色恐怖做為起點

踏上綠島之前,在台東富岡漁港的登船步道就有第一件展品〈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雙面的立牌照片,一面是政治受難者前輩陳孟和1950年代服刑期間拍攝的照片,對立面是2017年「後來的人們」回應陳孟和前輩「想要重拍一次拍過的照片」的想望,加上2023年劉紀彤的書寫,形成「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的集合作品。

位於台東富岡漁港的展品。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文化部提供)

白色恐怖時期,多數的政治犯在混亂狀況下被帶走,無法好好與家人告別。隔著玻璃窗的會客室,本該是政治犯會見家屬、傳遞思念的空間,卻不知從何述說,甚至沉默不語。王榆鈞〈行方不明〉以黃、紅燈光區分綠洲山莊會客室隔間,桌上放置錄音卡帶,供觀眾聆聽及錄音。王榆鈞替這些未竟的情感創作歌曲,並展示海浪影像與聲音,表達前輩們被監禁在此處,聞浪花聲而不得自由的苦楚;行至獨居房,郭俞平〈烏鴉的爪輕拍後離去〉拆縫各地搜集而來的衣服,重製成不同故事,其作品啟發自白恐女性家屬的書信;來到政治犯的放封區域,張卉欣在毫無遮蔽物的廣場地上,並置多組賽璐璐片與文字說明。〈在最後一張照片之後〉以「取消」15位政治犯被槍決影像的方式,彰顯過往權力不對等的暴力。

王榆鈞〈行方不明〉。會客室照射紅色燈光的一側。王榆鈞〈行方不明〉。桌上放置錄音卡帶機器、文字紀錄和照片組合而成的冊子。郭俞平〈烏鴉的爪輕拍後離去〉。張卉欣〈在最後一張照片之後〉。(文化部提供)

進入放射狀的八卦樓,從中央望去四方,監獄一覽無遺。由過去限制、監禁意涵的牢房,藝術家透過創作重新闡述八卦樓空間。本次藝術季年紀最小、年僅11歲的藝術家澎科萌,與其母蔡宛璇共同創作〈十一歲的手記〉,以兒童的眼光理解白恐歷史,澎科萌手作微型物件,拼湊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吳瑪悧〈我是高草〉利用官方標語形式,反轉意義,並進行3組探問:「誰是自由的」、「誰擁有人權」、「誰是無辜的」,將高草的「血書」自白書置於禁閉室燈箱上,映照出少數女性政治犯的無助。

澎科萌+蔡宛璇〈十一歲的手記〉。(文化部提供)吳瑪悧〈我是高草〉。

編織跨國的人權議題

從台灣白恐歷史涉足到全球人權議題,正是總策展人蔡明君期盼本次藝術季能帶來的嶄新迴響,以台灣歷史經驗為起點,反身性思考當代移工、迫遷等人權議題。

設置在綠洲山莊戒護中心〈黃金洞女子們〉,由韓國藝術家鄭庾陞(Yooseung Jung)回首1980年代光州事件,抗爭運動中被邊緣化的女性性工作者,當她們聽聞醫院缺血,自願挽起袖子捐贈血液,卻遭市民排擠。如今的光州事件紀念活動,因性工作的職業污名,她們的聲音亦被排除在外。經鄭庾陞「拉回正史」的巧思,製作屬於性工作者的年表與logo;波蘭藝術家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關注台灣的土地徵收與迫遷問題,〈塵埃〉講述了大觀社區的拆遷與抗爭故事,由拒遷的居民回到即將拆除的大樓,共演日常生活。對應到綠島,當年國家大興監獄時,島民也同樣面臨迫遷命運。

鄭庾陞〈黃金洞女子們〉。藝術家仿照官方紀念形式,替「被消聲」的性工作者製作年表與logo。

越南藝術家阮芬林(Phuong Linh Nguyen)在嚴冬的綠島創作出〈紀念碑、遊樂場和島嶼〉,邀請家人參與影像創作。此展品置於八卦樓,影像顯現出角色身穿白衣黑褲,既像學生著制服,也似鬼魂飄蕩(如政治受難者的女性家屬),藉此思考死亡與存在的關係;出生於越南的藝術家阮金紅,與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蔡崇隆、史旻玠合作〈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展間陳設移工的工作、生活物件,並利用圖表呈現發生職災的移工國籍、人數,突顯台灣「正發生」的移工問題。展品對應跨國人權問題,當過去國家迫害政治犯,反觀如今的台灣,是否也在重蹈覆徹、顧此失彼,壓迫移工族群?

阮金紅+蔡崇隆+史旻玠〈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

綠島/火燒島人在何方?

「綠島人在哪裡?」藝術家蔡郁柔和吳克威提出了對綠島的疑問,無論是關押白恐政治犯的綠島、或是管理黑道大哥的綠島,觀光客的印象大致停留於此。〈火燒島旅遊指南〉創作靈感源自於研究當代原民議題的學者高俊宏老師,蔡郁柔和吳克威從老師身上得知綠島6個舊聚落的遺址,開始親身探訪舊居民、進行了3年的田調。藝術家觀察到,綠島的舊地名與自然印象較有關,例如「火燒島」也意指棕紅壤土。吳克威說明,綠島的現代化其實要等到1950年代建造新生訓導處、國民政府進駐人員才開始,綠島的地景與生態開始發生變化。

吳克威+蔡郁柔〈火燒島旅遊指南〉。位於遊客服務中心的展品。(文化部提供)

政治犯和島民的生活並非一刀劃開。以島民阿山哥(王文山)為例,幼時因手指遭碾米機碾斷,其父急忙抱著他到新生訓導處醫務所求救,當時便是由醫學背景的政治犯幫阿山哥縫合、包紮手指。此外,務農的島民也會兜售自種的木瓜、香蕉,賣到新生訓導處,賺取生活費。

關心在地文化的保存,蔡郁柔和吳克威試圖尋出島嶼商業化之外的可能性。走訪舊聚落的遺址,他們藉「材」發揮,拼貼廢棄咾咕石屋、九孔養殖場的故事。藝術家企圖還原島民過去的日常,卻不執著於單一歷史真相。〈火燒島旅遊指南〉結合小說創作,藉由傳統經驗的轉化,利用類似敘事製圖學的方法,將人、事、圖之間的關係,在火燒島遊客旅遊中心展示;同時在島上設置11個景點,供遊客聽花生擴音箱「說故事」。

蔡郁柔+吳克威〈火燒島旅遊指南〉。花生是綠島的常見作物,藝術家將花生做成擴聲箱,遍布島嶼各處,觀眾可掃描語音說明QRcode,插置手機在花生卡孔,即可聽到關於此地的故事。藝術家蔡郁柔(左)和吳克威解說柚仔湖的變遷,身後是廢棄的咾咕石屋,以及綠島大地主曾興建的九孔養殖場(現已荒廢)。測不準工作室〈疊代〉。展品放置於綠洲山莊八卦樓,觀眾可在現場體驗桌遊。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小檔案

◆展出期間:5月17日至9月17日,9:00~17:00

◆展出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台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官網:https://gihraf.nhrm.gov.tw/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IHRAF

◆參展藝術家完整名單:Candy Bird、王榆鈞、阮金紅(越南)+蔡崇隆+史旻玠、阮芬林(Phuong Linh Nguyen,越南)、利羅伊.紐(Leeroy New,菲律賓)、吳瑪悧、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波蘭)、張卉欣、張恩滿、張紋瑄、郭俞平、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陳曉朋、測不準工作室、勞麗麗(香港)、鄭庾陞(Yooseung Jung,韓國)、蔡宛璇+澎科萌、蔡郁柔+吳克威、歐陽文、鄧兆旻、羅懿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