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表藝人物】詩與劇場互為補充說明─導演徐堰鈴談詩劇場與《海鷗詩學》

2023/09/03 05:30

「劇場天后」徐堰鈴跨足舞台劇、影視、與教學3領域,身分多元,這次以導演身分執導《海鷗詩學》。(記者潘少棠攝)

文/記者董柏廷 圖片提供/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徐堰鈴演藝身分多元,最早從舞台劇演員發跡、跨足編劇、教授、導演,甚至編導過叫好又叫座的女同志劇場《踏青去》,一路扶搖直上,站穩地位,儼然「劇場天后」。她卻未因此停下腳步,2021年時,再度與金鐘視后苗可麗、陸弈靜等人,角逐「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最終脫穎而出,掄得迷你劇視后的殊榮。說她企圖心強烈,毋寧是擁著貓一般敏銳好奇,悠然起「玩心」,在各個領域間自在游刃。

自2014年起,徐堰鈴應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以楊牧、羅智成,近期則是陳育虹等名詩人為本,導演「詩劇場」,問她是同時具有這麼多身分,要在大眾劇場與文學藝術之間、在演員與導演之間、在學院與創作之間轉換,曾經感到分裂嗎?她一記話語的反手拍,揮別我的疑問,「現在感覺是同樣的事情,只是型態不同而已。」

編導羅智成詩劇場《光年》時,徐堰鈴體會到說話姿態的不同。《光年》的意象更充滿了宇宙感。

從3種身分 找到三角平衡

導演需要面對的人多,不只演員,音樂設計、舞台監督、甚至得反向思考觀眾,是一個很著重溝通技巧的職業,然而,徐堰鈴卻能找著不同身分的享受之處,並且全情投入,「當導演比較退到後面去,我的靈魂會化成不同部分,在每個演員身上顯露出來。控制性比較強、成就感比較大,但也因為當過演員,我很能感同身受他們的辛苦、害怕,以及逃避的原因。不過,我最大的重心仍放在教學上,在這3個不同身分之間找到三角平衡,是我比較能接受的狀態,讓我能抽換到不同角度,省思我在做的事情,騰出一點空間。」由是養出內在底氣,隨時切換視角,探勘自己,因而視野清朗。

製作詩劇場時,徐堰鈴以人類學家的方式,以自己能力所及,對詩人展開「田野調查」,除了將詩人所有的作品讀過一輪,舉凡生平故事、相關作品的研究論文,或是網路上的影片,她都會進行地毯式閱讀。甚至親自與詩人們聊天,捕捉他們的氣質與習性,「閱讀詩人必然會帶到他們的詩作,但我製作詩劇場卻是反過來──要詮釋作品,也要帶出他們本人給人的感覺。所以每部詩劇場都會有不同的氣質,我盡可能綜觀所有。除考慮作品本身,我也會顧及作品放在社會中的各種可能性,譬如,在城市演出與鄉下演出,不同的地域性跟時空座標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徐堰鈴不添加任何台詞進劇本,讓詩回歸原本樣子,呈現一種純粹的表情。圖為《愛是我們的嚮導》劇照。徐堰鈴最早從楊牧詩作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圖為《愛是我們的嚮導》劇照。

劇場與詩 記錄人們的精神生活

劇場最重要的依然是如何透過劇場與觀眾溝通,然而精煉的詩句,有時在口語傳播上,會造成某種尷尬。徐堰鈴聰慧地運用音樂、舞蹈、戲劇表演,重新融結詩與劇場的關係,透過意象轉化,讓視覺與聽覺服務詩意跟文學性。

演員一遍遍朗誦詩句,形成複沓的韻律感。徐堰鈴說:每個演員都有很強的控制欲,不是控制他人,而是控制自己的肢體跟情緒。

製作陳育虹《海鷗詩學》時,徐堰鈴從閱讀作品開始,其後,請陳育虹挑出喜歡的詩作,再由詩人顧問陳義芝篩選,隨著人數增多,逐漸孵化整齣劇,並且加入自己閱讀作品時,梳理出的幾個關鍵字。「留白」與「延續」,讓她感覺詩句如水流在話語之間經過,「陳育虹老師(及詩作)給我的氣氛是空間感的延伸,彷彿詩人常常一個人在海邊散步,或是看著窗外風景,彷彿時間靜止,『天地一沙鷗』的意象便從字句間浮現出來,情調孤獨卻很迷人。」她接著提到「延續性」,發現同一個主題,陳育虹會透過不同的觀察角度,反覆書寫。詩的排序上,她模擬其中的複疊感,讓38首作品,在劇場空間中,隱隱輝映,「比如〈櫻花十四行〉後,接著〈櫻花談的是另一種哲學〉;〈塔克拉瑪干〉之後是〈彈撥爾〉,透過雙雙連綴,回應詩的音樂性與韻律感。」再運用「蒙太奇」手法,將詩與劇場的關聯性合而為一,「詩人與詩都具有一些神祕感,也像劇場一般,具有隱蔽與省略的特性,或是透過象徵手法演繹思考。最重要的是,劇場與詩都在記錄人們的精神生活。」她如此說道。

 為了不破壞詩獨具的魅力,徐堰鈴拿掉後設的部分,不加進任何引言與對白,讓整個劇場就是屬於詩的沉浸空間。然而,她更機敏發掘劇場與詩之異與同,「最大不同是社會性,戲劇更關注於集體的生活價值與道德討論,而詩大部分源自藝術家的生命觀點,以及創造美感等的經驗分享。不過,『劇場時間』是MOMENT跟MOMENT跟MOMENT疊在一起,是一種剪輯手法;詩,也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將不同的時空接在一起。」

音樂也是詩劇場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海鷗詩學》以手風琴創造海邊想像。

海鷗詩學 在天地間開創自我風格

劇場與詩,一動一靜,兩造交流,必然折損,該如何處理中間的落差呢?徐堰鈴娓娓說道:「我會找出每一首詩中的『動態』或『動能』。因為劇場藝術必須動起來,才能讓詩劇繼續下去,其實有幾種可能方法──被讀出來、被講出來、被唱出來、被跳出來,或被影像播出來,甚至被觀眾唸出來。譬如,〈片面〉很適合讓字與影像相疊,安靜地看著詩語配合影片播放;〈之間〉,則讓我思考如何讓『虛實之間』、『你我之間』這些很硬的感覺變成『動態』,後來決定用『三部合唱』的方式,一來一往之間,創造共鳴。」

演員排練時,朗讀詩句,透過肢體創造詩的「動能」。徐堰鈴運用音樂、舞蹈、戲劇表演,重新詮釋詩與劇場的關係。

徐堰鈴的《海鷗詩學》將陳育虹的選詩分為3大類別。第1類充滿抒情性,第2類則是古典與神話切面,到了第3類,她希望能透顯詩人社會性的一面,不諱言出於私心,「〈哀紐約〉、〈片面〉、〈在十字路口〉等,都是我選進去的,這些詩作不但跟社會有所連結,也因為我感覺老師也有人道關懷的那一面,更該被大家注意。」即便如此,她最後仍以充滿抒情況味的〈你的眼睛有一枚蝶〉作結,「收束得唯美,彷彿萬水千山走遍,仍要回歸到基本生活,也呼應這次的題目,海鷗是很自由飛翔的鳥;詩學則具有承先啟後的方法論。在天地之間開創自我風格,是陳育虹老師想要守住的事。」

言談至此,使我不免想起陳育虹曾說過:「『生活』是重點,我不能忽略我的生活,永遠為『主題』服務。」於焉,詩與劇場,便不再是相互折損,而是彼此的補充說明了。

《海鷗詩學》主視覺呈現留白的神祕感。

徐堰鈴小檔案

.1974年生。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

.1997年大學畢業出道後大多從事劇場表演工作,除了劇場表演外,也擔任過劇場的導演及編劇,以及舞台劇劇本出版等。

.2008年接演客家電視台戲劇《彩色寧靜海》,2009年10月16日入圍第4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之後在2021年10月2日以演出客家電影院《光的孩子》電視電影,榮獲第56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而受到關注並提升知名度。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