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那麼遠,這麼近─大衛.霍克尼的審美與創造

2023/12/03 05:30

大衛.霍克尼留影於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展覽現場。(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文/林昱晴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是英國藝術界的國寶,在過去的60多年裡,從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線條,到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風格,再到馬諦斯和梵谷的線性繪畫……他的創作經歷了許多階段的風格轉變,也持續實驗繪畫、素描、版畫、攝影與iPad等媒材的界限。霍克尼堅信繪畫不會消失,因為它無可取代。一輩子的觀察經驗,教會了他「一切從臉開始」。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取材自生活的繪畫」展覽帶領我們觀看肖像畫作的祕訣,如同藝術家所說:「當我認識一個人時,我會從他的臉上看到更多。」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1月21日。

大衛.霍克尼作品〈自畫像,2021年11月22日〉。(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提到大衛.霍克尼,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沉浸在加州陽光下的泳池畫作──創作於1972年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在2018年11月佳士得當代藝術晚拍以9031萬美元成交,刷新了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這件作品的擁有者為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而〈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目前正在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捕捉瞬間──繪畫和攝影之旅」收藏展展出。

大衛.霍克尼作品〈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泰特美術館提供)

日常生活審美

大衛.霍克尼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曾就讀布拉德福德藝術學院與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師從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與彼得.布萊克(Peter Blake)。身為英國普普藝術運動的領航者,他的創作備受矚目,1960年代初在洛杉磯度過一段時光後,他毫不猶豫地藉由繪畫主題表現的親密感,發展獨特的繪畫風格,而家人、朋友、戀人、家園與大自然,無不為他提供了無盡的靈感。霍克尼曾說:「在我的家鄉布拉德福德,那裡的景物沒有太多陰影,因為大部分都是灰色的光線。後來我注意到了好萊塢電影中的光影,那裡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地方,所以我想去那裡。就像梵谷前往亞爾一樣。」

1964年2月,霍克尼首次造訪洛杉磯這座充滿夢想的應許之地。他定居在聖塔莫尼卡,開始繪畫這座他眼中的「性感」城市。他喜歡這裡的開放空間、現代主義的辦公大樓線條、草坪上的灑水裝置還有泳池。天候陰鬱的倫敦與陽光燦爛的洛杉磯,使他的作品出現了極大的反差,那高純度的明亮湛藍色彩,幻化為刺激觀者感官的聯翩浮想,彷彿畫面中的空氣無不瀰漫著青春的荷爾蒙。

「我什麼都不想做,只想當個藝術家。」生性不羈的霍克尼,相信自己能在美國這個消費主義至上的國度,找到更加自由的創作靈感。年輕時候的他有多迷人?看過可麗柔(Clairol)染劑廣告後,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染成金髮」,一頭金髮、合身的西裝外套與開襟毛衣,加上厚厚的玳瑁眼鏡,從此成為他的標誌性造型。在1970年代末的紐約傳奇夜總會Studio 54裡,人們總會瞥見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身影穿梭在忙碌的舞池,而霍克尼成了沃荷交友圈裡最受歡迎的寵兒。沃荷為他拍照、創作版畫,霍克尼成了紐約藝術界的萬人迷,他們兩人與好友們共同創造了對於日常生活審美的享樂主義風潮。

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取材自生活的繪畫」展覽現場。(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描繪家庭場景的雙人肖像系列

「我不認為繪畫有任何界限,我一直這麼認為。沒有國界,只有藝術。」愛荷華州、科羅拉多州、北極、法國鄉村、紐約、京都,以及巴黎、倫敦、布里德靈頓和洛杉磯……霍克尼是熱愛旅行的藝術家,他環遊世界的足跡,在作品裡都有著完整的紀錄。他只畫和自己親近的人與物,即使是靜物與風景,也充滿了極具戲劇性的豐富情感。

1960年代末,自然主義的人物形象成為霍克尼作品中的關鍵元素,他被封閉環境中兩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互動所吸引,於是以朋友和親人的家庭場景創作了一系列雙人肖像,捕捉畫中角色親密卻往往複雜的關係。這些精心構思的作品尺幅接近真人大小,霍克尼透過描繪人物日常生活的情境,翻轉了傳統肖像畫訴求莊嚴崇高的姿態。〈克拉克夫婦與珀西〉畫中主角沉浸在加州的陽光之中,眼光流露著上流社會特有的神色,這幅作品曾被評選為最受歡迎的20幅肖像畫之一。

大衛.霍克尼作品〈克拉克夫婦與珀西〉。(泰特美術館提供)

霍克尼所有的雙人肖像系列幾乎都是用壓克力顏料繪製而成。由於壓克力顏料的乾燥速度極快,毫無修改重來的餘地,因此需要更為精細的構圖布局與規畫。即使這個過程意味著霍克尼應當從攝影研究開始勾勒整體構圖,但他寧可選擇從生活中如實描繪人物的寫生。與此同時,壓克力顏料的特性讓霍克尼能夠藉由靜物和風景畫,展現對於水、玻璃反光和透明度的視覺渲染,進一步加深了他探索平面與深度、內部與外部、自然主義與繪畫技巧之間對比的興趣。

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取材自生活的繪畫」展覽現場。(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大衛.霍克尼作品〈我的父母和我自己〉。(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如入畫中,身隨景動

都市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反差,重新激發了霍克尼對風景畫的創意。1980和1990年代,霍克尼的繪畫重點轉向了「觀看的體驗」,他相信自己的藝術將為世界提供全新的觀看模式。來自中國傳統書畫視點游移的靈感,啟發他擺脫單點透視法則的線性視野限制。他在這段時期創造的後立體主義空間繪畫技法,應用於描繪日常駕車穿越蜿蜒地形的繪畫主題。每日驅車前往工作室路上經過蜿蜒秀麗的尼克爾斯峽谷,深深震撼著他,他表示:「當你沉浸在尼克爾斯峽谷時,你會對洛杉磯完全改觀,這些蜿蜒的線條似乎深入了我的記憶,化為靈感並走入畫裡。開始創作〈尼克爾斯峽谷〉時,我在大型畫布上描繪出蜿蜒的曲線,恰似我每天經過的路途。當時我住在樹木繁茂的山坡上,每天至少往返工作室3至4次,不斷映入眼簾的曲折蜿蜒道路和沿途的自然美景就這樣深刻地烙印在我心中,成為我畫筆下的作品。」

大衛.霍克尼作品〈尼克爾斯峽谷〉。(富藝斯提供)

1990年代末,霍克尼創作了東約克郡和大峽谷風景畫。他運用前景營造出深度的錯覺,再透過多重視角描繪出他在風景中移動的感覺,讓作品中的平面向度與空間深度產生碰撞,加上感性線條和高彩度顏色的描繪,使觀者的視點應接不暇。

大衛.霍克尼作品〈春臨東約克郡,沃蓋德2011〉。(龐畢度藝術中心提供)

用盡一生描繪人生

時光煥新,情感依舊,在不斷創造日常審美的路上,霍克尼始終搜尋著新奇的靈感,他認為繪畫是「視覺的思維」,希望作品是眼睛、手和心靈的交會。他觀察、描繪周遭親友的獨特方式,放大了所有眉眼之間的微妙情緒,化為生活中素樸如實的親密視覺日記,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大衛.霍克尼:取材自生活的繪畫」展覽呈現了他與最親近的5個人物之間親密的觀察與互動,以及他在過去6年中創作風格的發展。霍克尼的肖像繪畫採用了鋼筆、蝕刻版畫、炭筆、蠟筆、照片拼貼、iPad手繪等多種媒材實驗,不論是自畫像以及家人和朋友的肖像,包括他的母親勞拉.霍克尼(Laura Hockney)、織品設計師西莉亞.伯特韋爾(Celia Birtwell)、他的策展人兼顧問格雷戈里.伊凡斯(Gregory Evans)和版畫家莫里斯.佩恩(Maurice Payne),這些穿越時空的平行審視,都代表了他用盡一生所描繪的人生。

大衛.霍克尼作品〈西莉亞.伯特韋爾畫像,1971年9月〉。(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大衛.霍克尼作品〈母親畫像,布拉德福德,1979年2月19日〉。(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霍克尼極少因為名氣而接受委託為人繪製肖像,他總是說:「我最親密的朋友,對我來說就是名人。」霍克尼的繪畫主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最親密的生活圈,他在這兒找到了屬於身體最本能的感知。因為他們的臉孔對他來說是如此熟悉,因此繪畫不僅關乎細緻入微的心理寫照,也記錄了時間的流逝。當青春的浮華已然褪去,他對於畫面上的奉承從來不感興趣。霍克尼既是時代的旁觀者,也是執筆的創作者,當他注視著描繪對象時,他的目光是誠懇而令人信任的,偶爾會用柔和的約克郡口音和人對話。在這個即使不會畫畫也可以自稱為藝術家的時代,霍克尼是個難得而罕見的存在。「我對人們的了解和互動越多,畫出來的畫就越有趣。我從不執著於畫的是否相似這件事。這似乎有點浪費精力……如果不了解這個人,你根本就無法精確地描繪。」談到自己為朋友和親人描繪的肖像畫,霍克尼笑著說:「60多年來一直在畫同一個人的藝術家並不多。我為這些肖像畫的未來感到安心,因為有人愛它們。它們會被熱愛藝術的人所珍惜。」

大衛.霍克尼於2022年6月1日在諾曼第工作室為哈利.史泰爾斯繪製肖像。(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提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