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發掘城市密碼 展現台北賦格─台北當代藝術館街區藝術計畫

2023/11/11 05:30

水島貴大的《巷長們》,從人、室內空間到戶外城市天空線,都成為解開「城市密碼」的典型。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街區藝術計畫,10多年來首次以「攝影」為主要創作主軸策展。為此,策展人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沈昭良號召了國內外多位攝影工作者,深入街區的大街小巷,啟動日以繼夜多種不同形式的「觀看」,企圖透過影像挖掘這個新舊並存的「城市密碼」,而這些如音符般呈現的視覺畫面,從當代館沿著捷運中山站一路鋪陳,形成了攝影的「台北賦格」。

藝術創作,尤其攝影,可說是觀看世界最直接易懂的形式。誠如沈昭良在策展論述裡所提及:「城市/街廓內外的景觀、空間、局部、生命樣態與人類活動,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攝影創作者積極投入的書寫對象。拍攝實務也在宏觀、微觀的距離調控,日夜、晨昏的選定,觀點、視角的鞏固,隨機、定著的切換,以及跨域複媒的展呈中,來去自由靈活揮灑。」這段話也可說是這次策展的主軸。

集結4國、9位攝影創作者 多樣視角及攝影手法並陳

來自台灣、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4個國家、共9位攝影創作者,包括日本新銳攝影家水島貴大、馬來西亞攝影及製片工作者鄧毅駿、在台灣當過10幾年記者的法國攝影家余白;台灣部分則有現任高中美術老師的何鴻志、跨領域藝術工作者陳淑貞、還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的黃郁修、自由攝影工作者陳彥呈、西洋藝術史碩士畢業的攝影工作者李雅妍、自由攝影師林軒朗等。

參展團隊:前排左起李雅妍、陳淑貞、策展人沈昭良、當代館長駱麗真、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及2位老師,後排左起余白、鄧毅駿、林軒朗、陳彥呈、黃郁修、何鴻志。

在此計畫裡,他們以各自不同的視角及手法,呈現對MoCA這一帶街區的觀察。不過,由於創作者多非當地居民,或只是以前曾經在此地居住過,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即便花了不少時間往返投入,展出作品整體仍呈現出「外來者」視角的特質。或也因此,更容易注意到不同年代在此生活過的人們留下的歷史產物。

比如這個串聯萬華與大稻埕的街區,算得上是台北的「舊城區」,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日本時代的街道規畫、和洋式建築與閩南式街屋雜陳,以及從上一個世紀世代相傳的老店舖,甚至宗教信仰習慣等,都吸引了攝影者們的目光。這些素材呈現在作品中,與人們現在走過南京西路與捷運中山站,放眼所及多為時髦百貨商場或潮店,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

然而,這兩種對比卻是在街區裡互相共融的存在關係。被沈昭良選定在捷運站出口展出的水島貴大作品,在里長的牽線下,進入多位巷長的家,取得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私房畫面,《巷長們》成為解開「城市密碼」的典型。影像輸出於戶外展出,對照的是時尚潮牌的大型廣告看板,以及新大樓、舊公寓並存的城市景觀,整體畫面就像把這一帶街區的外觀與內在同時呈現了。

談到這次不同藝術家作品的展出點選定,沈昭良坦承花了很多心思。有地緣的對照考量之外,多數作品沿著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間的線形公園外牆展陳,戶外展出的攝影作品除了需要有防雨機制,建築外牆不可穿洞打釘,又要兼顧觀看者的視線水平,克服了很多挑戰;此外,為顧及肖像及隱私權,拍攝路人時避免正面露出。

展期至11月19日。戶外展覽的好處是,不受限於美術館開館時間,白天、黃昏與夜間,不同時間觀看,也會發現有不同的情調與領會。

◆《窺看自我的攝影師》/當代館大廳

校園緊鄰著當代館的建成國中,自2007年開啟館校合作,學生們說,感覺學校有個超大的美術館。配合「城市密碼」展,駐校藝術家林宥任協同建成國中的陳仰德與張巧明老師,帶領全體九年級學生認識當代攝影創作,透過自拍、盲拍以及數位或底片相機的拍攝實作,進一步找尋並深入認識自我。結合走讀課程的編輯及文字創作,學生將作品集結成手作書,將校園日常與青春的少年心,拼湊成獨一無二的青春紀事,每個都成為「窺看自我的攝影師」。獨立於9個藝術家之外,也是此次唯一在當代館內的展覽。

《窺看自我的攝影師》

◆《暗訪》/當代館西側巷道

當街燈亮起,觀看一個城市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光感。白日的喧嘩在繽紛的光影裡反而取得人潮散去的寧靜。何鴻志刻意地避開人群,夜遊於街道巷弄之間,找尋城市的另一風貌,藉由夜間攝影的長時間曝光,與城市進行悠緩的對話。

《暗訪》

◆《巷長們》/捷運中山站 4 號出口

日本藝術家水島貴大透過赤峰街上光能里陳靜筠里長介紹,進行了多位巷長們的拍攝計畫。巷長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街區的人家,多數是隱身在巷弄裡的老住宅,有的還是傳統生活用品的店家。水島貴大的作品以攝影為基礎,加上手繪,使照片中的人物特質更鮮明活潑。巷長是地區聯絡網,將各種訊息傳達給里長,再透過里長去協調許多事情,也可說是街區最關鍵的「城市密碼」,守護著和平溫暖的赤峰街。

《巷長們》

◆《老爺狂想》/南京西路1號8樓

比起附近晶華與老爺等高級飯店,商務型的老爺會館,使外來客與這個街區產生某種親密關係:下樓就是熱鬧繁忙的商圈,進到客房則彷彿進入一個漂浮在此地的白盒子,瞬間回到自我。藝術家陳淑貞把自己關進老爺會館3天2夜,企圖觀照自己可以在裡面記錄到什麼。大量的自拍影像,透過解構、重組打破原始影像的框架,以壓克力、透明片、光學鏡片及LED創作成媒材影像裝置《老爺狂想》,邀請觀者探索每個謎樣的存在。

《老爺狂想》

◆《商神》/心中山線形公園──南京西路25巷4-3號對面

在對於街區生活的觀察中,黃郁修注意到商業空間裡的神龕,也可算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或可說是商家的心靈寄託。這些神明的存在,一方面凝聚了傳統信仰,也豐富了商業場所的人文氛圍。

《商神》

◆《都市.鐵花》/心中山線形公園──南京西路25巷4-3號對面

這一帶有很多住商混合的街屋,有新有舊,連「鐵窗」都可從不同的裝飾特色,看出不一樣的年代,甚至因為1樓店面、2樓之上是住宅,各樓層也會因使用者的品味而有不同的「花樣」。藝術家陳彥呈受到具有多樣魅力的建築外觀吸引,以攝影微觀都市景觀,創作了《都市.鐵花》,畫面中玻璃、鐵器、石塊與植物等元素,組合出另類的都市美學。

《都市.鐵花》

◆《悠遊赤峰》/心中山線形公園──中山地下街R7出口旁

過去曾是土洋雜處的赤峰街,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兩層式樓房;因日治時期拆船業興盛,有許多以打鐵營生的店家,故赤峰街又名「打鐵街」。隨著時代變遷,取而代之進駐的有汽車零件材料行、印刷廠,近幾年又加入特色的獨立書店、復古風格髮廊、風味餐館、服飾店、藝文館、懷舊咖啡廳等,是非常適合走讀的路徑。藝術家李雅妍獲當地老住戶指引,發現這些兩層樓高的舊建築,就外觀設計上是每兩棟為一共同樣式結構(即2樓陽台護欄樣式對稱設計),後因翻新維修有了新舊交替或並存的痕跡,藝術家以兩兩拍攝,為歷史留下階段性紀錄。

《悠遊赤峰》

◆《心中山Fusion》/心中山線形公園──南京西路25巷28號

林軒朗以「心中山線形公園」為中心擴散,在中山北路、忠孝東路、承德路、錦西街的範圍內遊走漫步拍攝,影像匯集呈現在同一面展牆上。可以看到火車站、醫院、百貨公司、傳統市場和廟宇,巷弄裡汽車五金材料、維修行和新進駐老宅的各式餐飲和服飾商店林立,堪稱這次展覽中,最接近一般人路過會看見的情景,不同世代、族群和節奏的人們在此聚集、交會,穿梭生活著。

《心中山Fusion》

◆《三角窗》/心中山線形公園──南京西路25巷28號

藝術家鄧毅駿以鏡頭記錄了許多「三角窗」住宅和店家,並發現很多門前或牆邊都保留了植物,有些看似刻意種植,做為私有與公共空間的分界,有些則是自然生長蔓延,讓人與人、與自然間,有著時間與空間性的聯想,彷彿一種生命流動悄悄進行的分享關係。

《三角窗》

◆《室內之城》/心中山線形公園──「星橋綠坡」廣場

最後一件作品也是在戶外看室內,法國攝影家余白將之定義為「室內之城」,透過傳統小吃店觀看城市中的生活面貌,比如內部裝飾、空間動線、廣告、擺設、甚至調味料等,細膩微觀另一種商業空間呈現的城市風貌。

《室內之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