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墨的去向,愛與塵─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2024/08/17 05:30

許雨仁作品〈老師給我的分數〉,原作創作於1981年,因作品毀損,於2000年重製。許雨仁作品〈老師給我的分數〉,原作創作於1981年,因作品毀損,於2000年重製。

文.攝影/林志鴻

臨紙提筆一如人生行路,一筆便是一念,在許雨仁的畫裡,有著讓人多望一眼的人間。從生活的觀見與體悟出發,行至創作的內省關照,一切從無到有的創造,都是始於內心微觀的建構。他的筆意與自然契合,走筆之間承載著墨的流淌與交融,透過落在意念間隙的墨跡,讓生活的感知得以顯現,而他的精神意志與審美取向,更潤養著藝術性的自覺。台北市立美術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展期至9月8日。

許雨仁2007年作品〈山水系列〉。許雨仁2007年作品〈山水系列〉。

藝術最為感染人心之處,在於透過那生動的表達,打破我們日常當中所經歷的慣習,任由那毋須言明的感受,帶著我們回到意識的最初。對於許雨仁而言,藝術早已是生命的一部分,與童年生活的記憶與印象融合,與求學期間李仲生的啟蒙、教導及藝術理念融合,也與他個人的見聞及感悟相互對應。1951年出生於台南佳里,海線的生長環境對許雨仁的創作生涯有著極大的影響。來自台南鹽分地帶的他,兒時總是從家中的小窗觀看門前的圳溝、滿天的夕陽,由此養成敏銳的觀察力。

從身體感知,而眼觀心辨,每件作品都是一次生命經驗形成的過程,當我們將創作感知的重點,由一件作品延展為一段過程,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許雨仁說:「創作對我而言是進行式,因為我對事物有所感覺,才會有畫的慾望。一旦沒有感覺,我就不畫了。將這樣的想法放到人生的體悟來說,一切都是過程。」當靈感的褶皺隨著時間舒展開來,過程會賦予作品變幻莫測的質感,讓意義消解之處,同時成為意義誕生之地。漸漸地,許雨仁發現藝術創作其實是一個人面對並接受自己的過程,創作需要在生活的框架中,找到敘事的出口。

許雨仁1995年作品〈山下的石板坐著一家人〉。許雨仁1995年作品〈山下的石板坐著一家人〉。

原創就是選擇與取捨的過程

畫了50年,許雨仁與藝術同在的人生,起點要回到就讀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的那段日子。他在藝專一年級下學期,追隨被譽為「台灣現代繪畫導師」的李仲生學習。李仲生讓他知道西方藝術史的流變,往前推進的思潮如何促成時代的翻轉與迭變。李仲生鼓勵他用「自動性技法」開發自己的潛能,找尋屬於自己的原創。許雨仁說:「李仲生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我畫畫會進入某種我以前沒有過的精神狀態,影響了我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就變得很敏銳,很多種層次,尤其繪畫方面我就變得更敏銳,我看東西的感動也變得更深更廣。我就慢慢地找出一套對畫的解析、看法,來追求什麼叫做原創。我認為藝術最困難的就是達到、進到原創的那個門。」

許雨仁受到李仲生啟發,以「自動性技法」創作的1973年作品〈沒形的〉。許雨仁受到李仲生啟發,以「自動性技法」創作的1973年作品〈沒形的〉。

藝術讓許雨仁做自己。在他的世界裡,玩心大過一切。當年許雨仁從家鄉負笈北上,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有一股要在新世界感受、學習與創造的企圖。生性好玩的他覺得,藝術創作的樂趣不在於你畫了什麼,而是當你在追求原創性時,有所選擇與取捨的過程。策展人林宣君特別舉許雨仁1975年的畢業作品〈樹與石〉為例:「這在當時是蠻叛逆的作品,因為學院講求的筆法、皴法,以及構圖、佈局,都必須遵循嚴謹的書畫規範。但許雨仁的構圖與留白打破了傳統的制約,難免受到老師的責難。反而是當時任教於西畫科的洪瑞麟,覺得作品相當具有原創性,主張讓他畢業。」

許雨仁1975年的畢業作品〈樹與石〉。許雨仁1975年的畢業作品〈樹與石〉。

故宮和歷史博物館典藏的真跡作品,以及台北美國新聞處的原文畫冊與藏書,都為許雨仁的創作帶來養分,自由而開放的學習狀態,也讓他依循直覺與本能,在學生時期就廣泛地嘗試多元風格,並持續累積素描與創作手記,記錄對於外在物質世界的反思,發展對於造型的想像,也發掘與認識內在的自我,解放所有的媒材與表現形式,做為日後開展原創的基礎。

生態意識與生命觀

自然給予他震懾,循著生命的型態思索,也催化了他在創作之路的成長。所有對於文明的建設似乎總伴隨著自然的破壞,當中既有人類睥睨天地的自負,卻也突顯了人心畏懼失落的脆弱,而許雨仁對此別有關注。1990年代親眼見證了故鄉土地在短短十幾年間從豐美走向敗壞,生態意識早早就在他的創作裡生根,並非為了再現自然,而是要畫出對自然的崇敬。策展人林宣君表示:「許雨仁是一個很直覺、很感性的人,但畫裡又充滿了理性,這樣的反差塑造了他畫中世界的多元層次,生態意識也格外鮮明。當時的社會氛圍,對於道路的興建、公路的開放,都是以開發必經歷程的正面觀點來看待,但對於住在鹽田海邊的許雨仁來說,他覺得那些交錯的道路都像刀子,將他眼睛所看到的景觀,一刀一刀鋒利地劃掉。」

許雨仁2005年作品〈雲裏還有石 水裏還有土 霧裏還有壩 雲雲霧霧裏擁有著 山水靜靜〉(局部)。許雨仁2005年作品〈雲裏還有石 水裏還有土 霧裏還有壩 雲雲霧霧裏擁有著 山水靜靜〉(局部)。

許雨仁類型多元的創作,主要以生命經驗、自然環境、土地汙染與植物為主題,由其早期的作品及手記,可見其萌發的個人風格,更能看到他開創「細筆斷續線」的筆法,並以「留白」做為構成空間的核心概念,在2000年後陸續發表「海洋書畫」、「細筆」、「粗筆」、「彩筆」、「彩墨」、「書墨」與「沒形」等等系列作品。不論是水墨、油畫或複合媒材,唯一不變的永恆命題,始終離不開探討人與環境、身體與空間的牽繫。他追問著,人的意識與環境的變遷,究竟如何互為影響?進而造就出某種性情、精神、生活、文明以及世界?

許雨仁2016年作品〈彩筆系列之16〉。許雨仁2016年作品〈彩筆系列之16〉。

許雨仁喜歡從「水」的角度來檢視人類文明的演變。水不僅維繫了人類的生存,也在黃河流域古文明中,化為孕育水墨畫的載體。由於落筆的不可逆反,水與墨的任何生成,都會浮現無可回退的痕跡。當水帶著墨在紙上洇開遊走,神來之筆即在眼前顯現。那些以水的形態在紙上暈散的心思,如宇宙星塵、如漣漪般蕩開,許雨仁將創作的一部分交給自然去實現與完成。自然連結著時光與生命的脈動,他對畫、對紙,有著自己的生命觀,林宣君特別指出:「許雨仁作品裡的生命觀無所不在,就很像他在講墨線,他後來發展出一個想法,就是下去的一筆,把水用到完。他很早就開始這樣畫,但要到2006、2007年,才歸納出這樣創作的具體想法。一旦落筆,墨線下去就是一個生命,對他來說,作品也是歷經了生老病死、由盛到衰的生命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的黃斑、紙的老化,對許雨仁來說都是何其珍貴的生命歷程。這就是他對筆墨、對作品獨特的生命觀。」

許雨仁2017年作品〈書墨系列之一慢然鬆生〉。許雨仁2017年作品〈書墨系列之一慢然鬆生〉。

從生命到命生

生活中的每個波動,都可能成為我們情緒裡的暗影,當中凝鍊著人生的苦澀與解脫。在紀錄片《解放前衛:黃明川90年代的影像收藏─許雨仁》當中,如此訴說著許雨仁的人生:「父權鼎盛的時代,由貧困駝背的祖母撫養,成長於西拉雅族世居的海邊,許雨仁朝夕與鹽田為伍。一手水墨、一手油畫,他揮灑著城市的繁華與孤寂。鹽田裡的小橋紅磚、田埂獨屋、西北雨陣,還有那好似阿嬤彎彎背骨的鹽堆,卻寫盡了他50年漂泊人生的歸宿。」在許雨仁的記憶裡,我們台灣人有一句話,說父母的背脊就好像鹽埕。祖母林快是許雨仁一生之中最思念的人,他無法忘記兒時阿嬤背著他到市場撿菜葉的身影,所以他畫的一些花草也都是駝背的形象。歲月講述著藝術做為慰藉的力量,也刻畫著情感的湧動,讓生命如此動人,放眼塵世,那是最為本然的寫真。

許雨仁1994年作品〈一一花 一一葉 生在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許雨仁1994年作品〈一一花 一一葉 生在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 一個石上〉。

命定,是一種出於直覺的選擇。透過人生的創作與感悟,許雨仁將「生命」翻轉為「命生」的意象,他說:「生命是一個自然狀態。我到快50歲的時候,用『命生』這兩個字概括我對生命的個人看法,『命生』取代了傳統的生命觀、宿命觀,更直覺、更本能,展現更強的生命力,也呼應著我作品當中直覺的圖像、本能的觀念、留白的抽象、精神性的感受。」

兒子的離世,讓許雨仁依隨感覺而生的創作停了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難以動筆。而放下,也就是一個轉身的距離。如今他可以緩緩訴說這些傷心的過往,像潛游於河海之中般流淌出他的真情。「慢然鬆生」四個字,不言自明地描述了許雨仁與傷痛妥協到最終放下的歷程,「老莊哲學談的就是『鬆』的境界,我想從過去那些追求的焦灼當中走出來,好好地活。」在許雨仁的畫中、在他的話語裡,我們看見了許多生命中消逝的珍貴片段,也期待有更多的不期而遇,將在未來發生。當你我的目光追尋他的心思而去,無法分清何為起點、何為終點,事實上那代表著一種無限的輪迴。一切都是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許雨仁。許雨仁。

許雨仁小檔案

突破水墨畫既定的框架,許雨仁開創嶄新的表現與思維方式,作品蘊含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傳遞個人內在意志、生命視域,以及對於生存環境的思考與反省。許雨仁對於細筆、粗筆、彩筆、彩墨的4種筆法有其原創性的貢獻,並以構圖的奇崛與極端的變形,讓筆墨獲得了現代性審美的個體品格與深沉情韻。

1951年 生於台南

1975年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

2019年 國立台灣美術館「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聯展

2023年 「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聯展

2024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