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時代的觀景窗─北美館「摩登生活台灣建築1949-1983」展

2024/04/20 05:30

策展借景自然,面向北邊的敞亮窗景,可眺望楊卓成設計的「中國復古建築」圓山大飯店。

文.攝影/記者董柏廷

自北投往圓山出發,沿著中山北路軸線前進,越過劍潭山、圓山大飯店、中山橋,在視野左側便是搶眼的懸臂飛廊層疊出井字結構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與研究策畫之一吳光庭約於此談「摩登生活:台灣建築1949-1983」。

1983年──戰後建築發展轉捩點

吳光庭爬梳文獻資料時,發現1978年北美館做競圖時,官方清楚地表示,建物須「恪守發揚中華文化原則」,然高而潘嘗試在個人理想以及為官方服務之間取得平衡點,「儘管必須恪守訂下的原則,但高而潘並沒有虛應故事,仍用另一種方法詮釋與回應當時的原則,「傳統中國建築形式的困擾即便仍然存在,但也因為北美館開啟了一個面向自由的窗口,讓建築家們思考擺脫服務官方的角色。到了之後出現的萬年百貨大樓,也就更呈現當時生活的樣貌。此次展覽止於1983年,即說明這是一個戰後建築發展的轉捩點。」

策展借景自然,走至展間,面向北邊的敞亮窗景,可眺望矗立在劍潭山上、由楊卓成設計的「中國復古建築」圓山大飯店。我們於是由此將時間點拉回展覽初始年份1949年,「當時國民政府從南京撤退到台灣時大約有200萬人,其中包含建築師帶進一些,人們帶進台灣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生活方式,從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產生衝擊,日本對台灣各方面的影響正在遞減,新來的生活方式便填補了這塊空缺。」

吳光庭指出,展覽核心是以生活方式(life style)回望各時代的社會變遷。1945年二戰終戰後,台灣政權交替,日治時期結束,日本建築師跟著政府撤離,使建築專業陷入真空狀態。隨著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遷移進台灣的中國大陸建築師,雖稍稍緩解人才不足的情形,但建築風格與潮流隨國際趨勢改變,建築技術更迭與國民政府干預等影響,戰後的台灣建築發展進入新階段。展覽題名「摩登生活」,確然呼應由那時起隨時代更迭的生活願景。生活,是由文化、社會、經濟脈動的原則組成,建築更是相對應生活型態的集合體,了解生活的演變過程,才是展覽想關切的部分。建築做為一種驗證的工具,討論的並不只是將建築當成一件絕對事物,它更能具體展現生活方式的改變痕跡。

北美館建築模型,呈現其屋頂的井字狀。

以序曲及6大子題鋪陳展覽

銜此核心鋪陳,展覽細分為序曲與6大子題: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新生活。除了必備的模型、紀錄影像、文獻等基本展出元素,策展研究團隊更在「生活」與「建築」兩造之間鋪陳,與北美館策展團隊選出相對應的繪畫作品,既呼應又是回返當時氛圍的作品,錯落穿插其中,吳光庭侃侃說明:「與其說展覽,基本上更是講一個故事──1949-1983年的生活變遷的故事。」

台灣近代建築教育發軔於日治時期,但當二戰結束,日軍撤退,僅透過全台唯一的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培養出的建築師,不足以應付戰後百廢待興的社會需求。解決人才短缺,便是1945年後的當務之急,卻遲至韓戰爆發,1951年之後,台灣被納入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陣營,才有具體的建設發展。台灣戰後第1代首位女建築師王秀蓮的筆記窺探「美援」階段的建築教育的第一手資料,吳光庭敘說:「王秀蓮的年代落在1951至1953年,試辦3年建築師高考與特考,直到1960年之後才有成大以外的建築系出現。疊合起來看,當時美援,是很徹底的社會改造,不只政治、經濟,生活方式與西方觀念也同時引進,影響各界。美國人將台灣高等教育視為援助計畫一部分,徵派普渡大學的工學院教授駐點成大當學術顧問。儘管當時台灣現代建築思維受美國影響,但美方期望可以看到更在地的建築作品,鼓勵台灣建築設計施作時需要加入在地元素。」代表的例子有張肇康等人於1963年設計的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俗稱「洞洞館」),以象徵手法,呈現台基、迴廊屋身、屋頂等,細部則以直徑筒瓦造出如台灣稻田中,熟成稻穗隨風飄逸的形象。

展場一景,北美館策展團隊以典藏作品延伸呼應建築展。

不同時期詮釋現代的歷程

1970年代後,社會相對穩定與開放,民間的力量蓬勃,因而有所發揮,具體呈現在「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三者合而觀照,可看出不同時期對「現代」詮釋的歷程。

盧毓駿設計、坐落南海學園的國立台灣科學館,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復古」建築。當時國民政府持續在戰後遂行統治合法性的象徵,以天壇般造型的打造量體,外表呈現意識形態的符號化結果,但往內一瞧卻別有洞天。吳光庭認為:「復古並非仿古,其中仍加入建築師的創意。」有趣的部分更在於內部空間的現代性──螺旋樓梯與圓形斜坡產生的律動感,顯然受到柯比意的影響,搭配兩側環繞的花窗外牆,別出心裁的光影景致,別有風味。

原國立台灣科學館建築模型(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中國現代」則表述自王大閎以降,受其系統性影響為深,吳光庭認為「中國知識菁英自五四運動以來,對現代化問題有很多著墨,王大閎有許多形而上的思考模式,企圖用建築呈現,在他的『建國南路自宅』便能見到他的理想與道家思維,他有想要擺脫中國式建築的企圖。」

王大閎內在的矛盾,體現在從有滿腔創作熱情以及亟欲發展的語彙,仍無法迴避政府意識,譬如「國父紀念館」不屈政治妥協,仍展現藝術意志力的作品,王大閎擷取傳統造形中的古典飛簷精神與姿態,但以更誇張的手法,強調凌空的感覺。正門入口設計翹起的巨頂,現蒼穹挑伸,打破中國傳統建築正面屋簷線的穩定感,展現飛越的氣勢。而另一個破格的例子則是王昭藩設計的「高雄市文化中心」,指保留小梁跟斗拱,頂面完全放棄傳統屋頂,改以整塊平面鋪陳。

由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保留飛簷精神與姿態,同時以更誇張的手法,強調凌空的感覺。

進入「在地現代」,50年代末期,台灣建築師接受完整教育後,同時接國外資訊,因對日本較敏感、日文較熟悉的吳明修的「台北醫學院(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形態學大樓)」就是受日式建築風格影響的創作。而強調個人風采的作品,如修澤蘭的「景美女中圖書館」、陳仁和的「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在戰後展現出浪漫性質。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建築模型。台北醫學院教學大樓剖模。修澤蘭的建築作品展現當時女性建築師獨有的浪漫特性。北美館策展團隊向中山女中借來長凳,讓觀眾更能體會建築與生活產生的連結。

從非典型對照東西宗教建築

至於,「非典型」則似偏離脈絡的異星,選件涵蓋國外建築設計師,如日本丹下健三的聖心女中、瑞士賈斯特斯.達興登(Justus Dahinden)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行天宮北投分宮、指南宮凌霄寶殿,做為此時期的東西宗教建築對照。吳光庭說:「非典型建築沒有脈絡,彷彿自空中降落,並非刻意以宗教為主,而是相較戰後一代的建築師,宗教建築在建造上更無包袱,因地制宜的同時,更能將創意與眼界打得更開。」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建築模型。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建築模型。

邁步向「新生活」,時間回溯50年代起,隨著經濟起飛,都市化急速發展,政府興建公共住宅,亦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寓住宅,便能照見台灣社會脈動,向商業發展靠攏,建築注重機能性的樣態,也隨著商業而有了不同的樣貌。譬如萬年商業大樓,具備商場中再有商場的格局,以及中興新村和民生社區的建設計畫,反映過往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三房兩廳雙衛浴,是很典型的中產階級建築需求,即所謂『步登公寓』,其實正代表一個家庭的結構,通常4人(父、母、2個小孩),這樣的建築形態,養活了台灣的兩個世代,直到現代也慢慢轉變為兩房,儘管建築不再具有生活指標性,漸漸變質為財富與經濟指標,但也正代表社會型態正轉變的一種『life style』。」

民生社區是隨著經濟起飛,都市化急速發展後人們面對「新生活」而起的新形態社區。

建築觀賞在空間條件上不若一般藝術,受到時間跟空間的限制,且建物散落各地,更欣賞特殊性與難度。北美館循歷史脈絡,從「時間」因素切入,促成對戰後台灣建築發展的影響,做一次大型的回顧,提出建築展的新可能,也一一述說與生活最貼近的建築背後故事。

嘉新大樓是台灣社會脈動向商業發展靠攏,也創造建築的新模式。丹下健三的聖心女中建築,在非典型建築中占有重要一角。

◆「摩登生活:台灣建築1949-1983」展,即日起至6月30日,在北美館3A、3B展覽室展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