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戲劇】我們如何拆解《暴力的歷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 History of Violence

2023/08/26 05:30

《暴力的歷史》作者艾杜瓦.路易是法國當紅暢銷作家,他的作品批判法國社會的階級歧視、恐同與排外。

文/耿一偉 圖片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018年6月,《暴力的歷史》在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Berlin)首演,年底《紐約時報》將其列為該年度最佳歐洲劇場演出,評論人古德曼(A.J. Goldmann)說:「導演歐斯特麥耶在幾乎空無一人的舞台上,通過一系列簡潔的獨白和令人抓狂的審訊,生動地展現了這部小說……並促使演員們深入挖掘角色的痛苦、憤怒、怯懦和羞恥。」這齣戲之後也到紐約(2019)、東京(2019)、巴黎(2020)、雅典(2021)、阿姆斯特丹(2022)等城市巡演,今年將在9月16、17日在衛武營戲劇廳演出。《暴力的歷史》的影響力還沒結束,德國電影公司於今年2月宣布,要將其改拍成電影。

衛武營今年下半年歡慶開館5週年,9月16、17日將在戲劇廳演出《暴力的歷史》。

《暴力的歷史》的成功,將原本已經很紅的作家艾杜瓦.路易(Édouard Louis),給捧上了天。這位今年才31歲,長得十分俊俏的年輕作家,至今已出版5本小說。他的第1部小說《跟艾迪了結》(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2014年在法國出版後,隨即成為暢銷書,1年內狂銷20萬冊,至今有30種語言的翻譯版本。《跟艾迪了結》2015年由寶瓶文化出版,是他至今唯一一本中文翻譯。在小說中,我們已經可以讀到艾杜瓦.路易作品的一貫主題,以最刻骨銘心的自傳經驗,探討同志、社會階級、歧視與暴力,這些議題同樣在《暴力的歷史》中發酵。

《暴力的歷史》透過戲中戲的方式,以探索主角作為同志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家庭糾葛。

艾杜瓦.路易於1992年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工人家庭,他本名叫艾迪.貝爾格樂(Eddy Bellegueule)。《跟艾迪了結》中,他描述了家庭與社區的男性暴力,如何伴隨著他的成長,而家境貧窮,各種加諸在他身上的歧視,又因為他的陰柔氣質而被加劇,如果留在偏鄉,艾迪的人生未來,只能像他的父親還有親戚一樣,去工廠工作。但這不是他要的未來,而且這份工作偏愛擁有男子氣概的男性。2011年,他終於離開那個工業小鎮,到巴黎就讀法國最好的學校──高等師範學院之後,他便改名為艾杜瓦.路易。也是到了巴黎之後,才學會如何扮演好同志這個角色。

一場耶誕夜邂逅 帶出原生家庭糾葛

《暴力的歷史》的主軸,是他在2012年耶誕夜凌晨,於巴黎共和廣場邂逅一位北非男子,兩人共度春宵之後,卻因手機不見質疑是否被對方拿走,而遭受性侵甚至差點被謀殺的故事。在小說中,這個事件透過她妹妹向妹夫轉述她弟弟發生的慘劇,還有她妹妹對他的評論,從而帶出原生家庭的各種糾葛。《暴力的歷史》是艾杜瓦.路易的第2部小說,於2016年出版,法國《世界報》的書評讚美:「《暴力的歷史》是一部比前一部作品完成度更高的小說,既壓抑又震撼人心,具有一股難以安撫的力量。」

《暴力的歷史》講述一夜情卻換來恐怖情人的經歷,卻不停留在表面的正義伸張,探討暴力的社會結構。

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是德國在國際上最知名的劇場導演,從1999年起,他也擔任柏林雷寧廣場劇院的藝術總監至今。他執導的《玩偶之家──娜拉》與《哈姆雷特》分別於2006年與2010年來國家劇院演出過,當時都掀起一片浪潮。今年9月底,歐斯特麥耶執導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將在法蘭西喜劇院演出。考慮到德、法兩國在歷史上的恩怨情仇,歐斯特麥耶做為近年唯一持續受邀在傳承法國戲劇正統的法蘭西喜劇院做戲的導演,而且還是導德國人的劇本,可見他在藝術上的威望。

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自1999年起擔任柏林雷寧廣場劇院總監至今,他相當重視戲劇的社會功能與政治意涵。

歐斯特麥耶向來十分重視戲劇的社會功能與政治意涵,2019年9月,他以環境議題重新詮釋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到北京演出,戲中有一段是讓觀眾席成為意見表達的互動大會,結果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第1天演完後的兩場演出都取消了這一段,並停售剩下票券,隔週在南京大劇院的兩場演出則直接停演。《暴力的歷史》曾於2019年在東京演出過,高雄是第2個亞洲城市。去年衛武營提出演出邀約之後,原本德方是希望能促成一趟亞洲巡演,但因演出觸及同志議題與裸露場面,即使衛武營與德方都積極接洽,希望能促成同時在亞洲不同城市的巡演,最後努力的結果,還是只有衛武營獨家。但這也讓德國人感受到台灣的自由民主與開放。適逢今年是台北歌德學院設立60週年慶,他們是德國官方駐外的語言與文化機構,這次也贊助了演出的國際機票,共襄盛舉。

2條故事主線 娓娓述說暴力事件

《暴力的歷史》演出一開場,是一群鑑識人員蹲在地板取樣,飾演艾杜瓦的演員則坐在一旁觀看,透過現場低鳴的鼓聲,加上即時投影的鏡頭,放大了地板所具有的斑駁感,創造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緊張感,接著艾杜瓦走到舞台前緣的麥克風前,緩緩說出:「幾個小時之後,在我接到所謂的試圖自殺報告的副本之後,我離開公寓,走下樓梯。」在講這些話的同時,路易一直面對著觀眾,訴說著自己的遭遇。這種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也是原著小說的特色,因為小說一開始就是「我藏在門的另一側。我在聽,聽她說我拿到被我折起來放到抽屜裡的所謂的自殺報告副本的幾個小時之後……」

即時投影創造另一個舞台空間,同時也讓觀眾看到影像是如何被製作,打破觀眾對劇場幻覺的認同。

艾杜瓦參與了這部小說的劇本改編,演出精確地捕捉到小說的2條故事主線,即暴力事件的發生經過,以及那個她,也就是她的妹妹如何向她先生轉述她的弟弟發生了什麼事,還有碎嘴他弟弟是個什麼樣的人。不過,在原著中還有另一條次線,是當艾杜瓦被暴力對待後的隔天,他的朋友迪迪耶.艾希邦(Didier Erbion)與喬弗魯瓦.德.拉加斯納里(Geoffroy de Lagasnerie)勸他去警察局報案,以及他們對這個暴力事件的討論。這2位都是法國知名的左派知識份子,同時也是同志,他們也是艾杜瓦到巴黎後的重要夥伴,但在劇中卻只有一句台詞點到他們:「我只想拿回我的手機,那裡面有我跟迪迪耶及喬弗魯瓦去度假時拍的照片。」不過去看戲的歐洲觀眾對這個背景應該了然於心。特別是迪迪耶講述同志經歷的自傳《回歸故里》(Retour à Reims,2009)也被翻譯成德文,成為暢銷書。《回歸故里》對艾杜瓦的創作有極大的影響,《跟艾迪了結》一書的獻詞就是獻給迪迪耶。歐斯特麥耶於2017年將《回歸故里》改編成劇場演出,並因此在10年後再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年度10大。也是這個因緣,歐斯特麥耶有機會注意到艾杜瓦.路易的小說。

4位演員 扮演超過10個角色

《暴力的歷史》除了現場伴奏的鼓手,共有4位演員,這4位演員扮演了艾杜瓦,妹妹、妹夫、母親、員警、醫生、遊民等,超過10個角色。有趣的是,除了飾演艾杜瓦的演員之外,其他的演員都會扮演兩個以上的角色。好像是在暗示這些角色都在受到外在力量的支配而缺乏主體性。《暴力的歷史》的精采之處,是表面上這是一齣MeToo控訴的作品,但實際上它卻想討論更深刻的社會結構性暴力。故事的轉折,在於當主角到警局報案後,問案警察略帶嘲諷地問:「你在半夜帶一個陌生男子回家?」於是,整齣戲在敘述兩人從半夜邂逅、共度春宵與暴力事件的過程中,夾雜著艾杜瓦面對其他人的恐同與排外心態。那位名叫瑞達(Reda)的北非男子,原本在真實事件中,是背景不明,可是艾杜瓦卻虛構了一段他的父親如何移民到法國的經歷。一種換位思考逐漸瓦解了一種透過刻板的心態,來理解弱勢族群的慣習思考。《暴力的歷史》與其說在控訴暴力,不如說是在拆解各種隱藏性暴力得以產生的社會慣習,而這些隱藏性暴力針對的,往往是同志、移民或工人等弱勢族群。

故事主角遭受性暴力,卻在報案時面對來自警方對同志與外來移民的歧視,讓他開始思考暴力的本質。

演出結尾,艾杜瓦引述漢娜.鄂蘭的話,這位剖析平庸的邪惡如何造就納粹的猶太裔政治哲學家,強調:「換句話說,對於表面真相的細緻否認,一種說謊的能力,以及改變事實的能力,一種行動的能力,這兩者之間是彼此內在相關的,因為它存在於同一來源,那就是想像力。」艾杜瓦最後說,因為這段話,他終於從暴力的陰影下復元過來。《暴力的歷史》超越了暴力不可逆轉的歷史,同時也帶領觀眾去超越自己的慣習。

本劇挖掘MeToo背後的社會結構,結尾並引用漢娜.鄂蘭的話語,突顯戲劇可以用想像力打破社會慣習的束縛。

☆若您發現有兒童、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或您本身有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等情事,24小時全天候可以手機、市話、簡訊(聽語障人士)直撥「113」。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吸菸有害健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