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 林水福/紫式部素描 - 關於《源氏物語》的作者 - 2之2
◎林水福
◎林水福
五、紫式部的晚年與個性
紫式部究竟死於哪一年?不明。
依《小右記》記述,寬弘7年(1010)紫式部寫完《源氏物語》與《紫式部日記》之後,仍以中宮彰子侍女的身分留在後宮,一直到長和2年(1013)9月初為止。在這期間,斷續出入後宮。
依《伊勢大輔集》記載,長和2年伊勢大輔春天參拜清水寺時,偶遇紫式部。
以《紫式部集》收錄的紫式部最後一首和歌、寬仁2年的時間推斷,紫式部大概享年四十八歲。
從《紫式部日記》裡可以看到她對同為侍女的批評,用詞辛辣,語帶諷刺,毫不留情。例如對和泉式部的批評:
「和泉式部這個人,寫的信很有意思。可是,也有讓人物議的地方。
她能信手拈來寫信,有這方面的才能,有些用語看來很活潑、很美。
她作的和歌很有趣。可是,對於古和歌的知識,和歌的理論,不像是真正作和歌的歌人。
隨口吟詠的和歌,必定著重在有趣這一點,以吸引人的目光;這樣的詩人,一旦要批評、指責別人作的和歌,不!她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她的和歌是隨口吟誦的。
我並不認為她的和歌好到能讓人感到羞愧。」
平安朝的幾部女流日記,我個人認為《和泉式部日記》寫得最好,和歌也出色。
相對的《源氏物語》裡有七百多首和歌,然而,單獨被引用或評論的似乎不多?
這是因為《源氏物語》的和歌,不是從物語中抽離出來單獨鑑賞的和歌。在作品中,與整體之關連才能顯現它的作用、機妙。與其他和歌、散文的交響,表現出獨特的新意、韻味。
散文與和歌是對等的,互為必要,結合而成為一個作品。因此,儘管有近八百首和歌,沒有人單獨評論。
此外,對於清少納言的批評:
「清少納言這個人,一臉得意,像似很了不起的樣子。
似乎很聰明,能寫許多漢字,可是,仔細一看不足的地方還很多。
像這樣子,希望自己比別人傑出,也擺出那種態度的人,將來只會變得不好,變成故作風流的人。
即使是很寂寞無聊的時候,也裝作深受感動的樣子,為了不想漏掉有趣的事物,態度自然會變得不好、變得輕薄吧!
變得輕薄的人,最後的下場怎麼會好呢?」
《枕草子》裡主要寫的正是清少納言對事物的感動之處。紫式部看出別人的長處,不能坦然接受,反而加以貶低。我想除了清少納言與和泉式部是皇后定子那邊陣營的,有著競爭意識之外,應該就是紫式部的個性使然吧!
今天流傳下來有關紫式部的史料稀少,與紫式部的個性、人際關係或許也不無關係吧!●
網友回應